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瑯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說明
這篇文章是歐陽修貶官滁州時寫的,因此,文章中有寄情山水以消遣愁懷的因素。但文章同時表現出歐陽修“與民同樂”的追求,則是其思想傾向較為積極一面的體現。
文章依次描寫了滁州山水之美和徜徉于四時風景之中的山水之樂,以及山中游人之樂及太守的歡宴酒酣之樂,最后在描寫歸去之景中轉出醉翁之意在與民同樂的主題。本文以精練的語言、傳神的狀物,體現了歐陽修精湛的駕御文字的能力。全文共有二十一個“也”字貫串首尾,從而形成了抒情意味十分強烈的回環往復的韻律,烘托了醉翁發自內心的與民同樂之樂。
集評
茅坤曰:昔人讀此文謂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層才見一層。路不窮,興亦不窮。讀已,令人神骨翛然長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歐陽文忠公文鈔》卷二十一
金圣嘆曰:一路逐筆緩寫,略不使氣之文。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八
儲欣曰:與民同樂,是其命意處。看他敘次,何等瀟灑。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一)
吳楚材曰:通篇共用二十一個“也”字,逐層脫卸,逐步頓跌,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創調也。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十
余誠曰:風平浪靜之中,自具波瀾瀠洄之妙。筆歌墨舞純乎化境。洵是傳記中絕品。至記亭所以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處,俱隱然有樂民之樂意在,而卻又未嘗著跡。立言更極得體,彼謂似賦體者,固未足與言文;即目為一篇風月文章,亦終未窺見永叔底里。
——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
浦起龍曰:豐樂者,同民也,故處處融合滁人。醉翁者,寫心也,故處處攝歸太守。一地一官,兩亭兩記,各呈意象,分辟畦塍。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九
上一篇:散文《送董邵南序》原文賞析
下一篇:杜牧散文《阿房宮賦》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