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
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
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
道人之居在何許?寶云山前路盤紆。
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
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團蒲。
天寒路遠愁仆夫,整駕催歸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
茲游淡薄歡有余,到家恍如夢蘧蘧。
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冬,蘇軾開始了他倅杭(杭州通判)三年的生活。本詩是他抵杭三日,訪孤山的兩個詩僧惠勤、惠思而作。關于此詩的寫作,蘇軾在《六一泉銘·敘》中曾回憶說:“予昔通守錢塘,見公 (歐陽修) 于汝陰而南。公曰: ‘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長于詩,吾昔為《山中樂》三章以贈之。子閑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間而不可得,則往從勤乎!’”可知其大致背景。臘日,即舊時臘祭之日。熙寧四年的臘日是十二月二十四日。
蘇軾曾有名句: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闭f西湖山水,無論晴光雨色、淡妝濃抹,都堪稱絕代。本詩的起首兩句: “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則為我們描繪了冬日雪前的西湖美景:雪云籠罩在空中,倒映入湖水;遠處的樓臺呀、山林呀,都變得時隱時現、忽有忽無、欲明又滅、迷離恍惚了。如果說,這兩句詩是 “詩中有畫”的話,這是一幅寫意畫,是 《西湖欲雪遠瞰圖》; 如果說,這幅畫卷是“畫中有詩”的話,它是一首意境朦朧的詩,意味雋永,耐人回味。
前兩句,是詩人剛剛出發時遠望之景,接下來的兩句,則是詩人抵近西湖的近接之景; 前兩句突出了朦朧、迷離的感受,次兩句則極寫山之清、林之靜:“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水清”句使人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記》中“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的境界,“林深”句則使人進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的禪境。前句是以清寫清,是正襯; 后句則是以“鳥相呼”寫“林深無人”,是以聲寫寂、以動寫靜,是反襯。同時“鳥相呼”句也暗示了詩人從官場走出的歡欣愉悅心情,與后文“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 的惆悵失落之感,恰成呼應對比。
前兩句的朦朧也好,后兩句的清靜也好,都不是純自然的客觀描寫,而是詩人主觀心緒的審美觀照。蘇軾此次倅杭,是因在京師被排擠而自請外放的?!把劭磿r事力難任”(《初到杭州》)和“惟有人生飄若浮” ( 《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 的無奈與惆悵,使詩人寄情山水,訪道參禪,意欲借助佛室方丈之地和大自然的靈山佳水,慰平那痛苦的內心 本詩 “游孤山”、“訪僧”正是這種意緒的典型體現?!芭D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此兩句,一方面點出 “臘日訪僧”之題,一方面對蘇軾前期的禪悅生活給予了哲理性概括,它包容了訪道、游山與“自娛”三位一體的人生觀念。由此,再來體會前四句的朦朧、清靜之境,就不難得到更深一層的理解了: 寶剎靈光,朦朧隱約,與佛境禪心、清潔空靜,正是詩人“名尋道人實自娛”的主觀意緒與西湖山水融為一體的展示。
也正因為如此, 詩人以下才用 “道”、“山”兩字為眼線, 貫穿呼應: 先以“道人之居在何許”的設問接應上句的“道人”,再以 “孤山孤絕”暗續上句 “寶云山前”之 “山”字,同時,用兩個“孤”字為句內重疊,實出點醒題目中的“孤山”二字;最后,以“道人有道山不孤”總括四句,“道”、“山”合一。此四句輾轉承接,一氣呵成,有重疊復沓之美,珠圓玉潤之妙。
前句的“寶云山前路盤紆”,已將讀者的視野引入山前的盤紆之路,“曲徑通幽處”,自然是該“禪房花木深”了?!凹埓爸裎萆钭耘?,擁褐坐睡依團蒲”,正是訪僧景況的概括?!凹埓啊薄ⅰ爸裎荨?、“褐”、“團蒲”,與金堂玉屋相比,當是簡陋不堪的,但是一種脫俗超凡的氛圍卻正由此而生,使詩人內心感受到溫馨和愉悅,以至留連不舍?!疤旌愤h愁仆夫,整駕催歸及未哺”,“哺”(bu),指黃昏時刻,這兩句承上,正透露出詩人與僧人閑談,樂而忘返而又不得不返的心境。歸路的描寫極妙,“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眲偛潘诘撵`光寶剎,又綽約于云木的紗幕之中了,只有野鶻(hu)(一種兇猛的鳥)在佛塔浮圖上空盤旋,這里有無限的韻味,可說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處”,在分明處寫出迷離恍惚,于朦朧處透出淡淡哀傷。與來路相呼應,并使前景的意蘊得到深化。
結處四句,詩人寫自己回家后的感受和急筆作詩的情景?!皦艮巨尽?qu)是用典,《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鞭巨?,夢醒后驚動之態,蘇軾用此典,表現了對訪僧的深深依戀及回來后的悵然若失之態。結句“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為千古名句,它揭示了文學創作捕捉靈感如火急追捕逃犯一樣,胸中的意象、靈感一旦失去,就難再摹寫的規律?!扒寰啊倍郑c“自娛”合一,起到籠蓋全篇的作用。汪師韓說蘇軾此詩“語語清景,亦語語自娛” (《蘇詩選評箋釋》),可說徹悟。
上一篇:聚法師將往天臺,止其徒玉公庵中,余為留信宿
下一篇:禪詩《山行十日雨沾衣》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