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歸盤谷序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
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慧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
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侯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穢污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于萬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可以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說明
李愿是韓愈的朋友,他懷才不遇,求仕不得,故準備遠離塵世,歸隱故鄉。韓愈聞訊,感慨萬端,于是,寫下這篇文章,送別朋友。
本文構思精巧,別具一格。開頭一段寫盤谷正適合隱士所居,已隱含自己與李愿有同感之意。結尾一段更是直接道出自己亦有歸隱之志,有前后呼應之勢。這與韓愈當時求官不得,心情抑郁憤懣有直接關系。中間三段則全記李愿之語,以刻畫三類人物。一是得勢權貴;二是高潔隱者;三是逐利小人。同時,運用襯托對比手法,對三種不同的處世態度加以褒貶,作者的感情傾向寓于具體描寫之中,因而文章顯得含蓄曲折,耐人尋味。行文中多用駢句,使韻調和諧暢美。
集評
蘇軾曰:歐陽文忠公嘗謂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余亦以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
——宋·蘇軾《跋退之送李愿序》
王若虛曰:崔伯善嘗言退之《送李愿序》“粉白黛綠”一節當刪去。以為非大丈夫得志之急務。其論似高;然此自富貴者之常,存之何害,但病在太多,且過于浮艷耳!余事皆略言,而此獨說出如許情狀,何邪?蓋不惟為雅正之累,而于文勢亦滯矣。
——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三十五·文辨二
唐順之曰:此篇當看其造語形容。
——明·唐順之《文編》卷五十四
茅坤曰:通篇全舉李愿說話,自說只數語,此又別是一格,而其造語形容處,則又鑄六代之長技矣。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唐大家韓文公文鈔》卷七
金圣嘆曰:前只數語寫盤谷,后只一歌詠盤谷。至于李之歸此谷,只用李自己兩段說話。自言欲為第一段人不得,故甘為第二段人。便見歸盤谷者,乃是世上第一豪華無比人,非朽爛不堪人也。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一
儲欣曰:公作此文,才二十四歲。公嘗云:辭不備,不可謂成文。看此文,于李愿口中描寫三種人,各極情狀,如化工之付物。信乎其辭之備也。學者解之,最利舉場。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
沈德潛曰:不下斷語,閑閑成文,又是一格。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四
吳楚材曰:一節是形容得意人,一節是形容閑居人,一節是形容奔走伺候人,都結在“人賢不肖何如也”一句上。全舉李愿自己說話,自說只前數語寫盤谷,后一歌詠盤谷,別是一格。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八
林紓曰:此篇文格極平,學之乃愈平,然昌黎之文安有平者?昌黎能倡,后人乃不許步。入手用“愿之言曰”四字,將全題攝在空中,恣其落筆。不有此句,則平鋪直敘,尚何意味。東坡欲效此體亦作一篇,已終不敢者,即仿其體格過平,效之適以水濟水也。讀者勿仿其格,但領其氣可也。
——近代·林紓《古文辭類纂》卷六
上一篇:散文《進學解》原文賞析
下一篇:散文《送董邵南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