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論
陳亮
陳亮(1143—1194),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南宋文學家、軍事理論家、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舉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未至官而卒。一生主要從事講學。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事,議論風生。針對南宋偏安江南、政治腐敗的現實,陳亮力主革新,富國強兵,以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為此曾上書孝宗,為當權大臣所嫉恨,三次被誣下獄。所作古文縱論政治,強調事功,文辭明暢,意氣凌厲。其詞在宋代豪放派中有一定地位,詞風與辛棄疾近。有《龍川文集》《龍川詞》。
中興論
臣竊惟海內涂炭,四十余載矣!赤子嗷嗷無告,不可以不拯;國家憑陵之恥,不可以不雪;陵寢不可以不還;輿地不可以不復。此三尺童子之所共知,曩獨畏其強耳。韓信有言:“能反其道,其強易弱。”況今虜酋庸懦,政令日弛,舍戎狄鞍馬之長,而從事中州浮靡之習,君臣之間,日趨怠惰。自古夷狄之強,未有四五十年而無變者。稽之天時,揆之人事,當不遠矣。不于此時早為之圖,縱有他變,何以乘之?萬一虜人懲創,更立令主;不然,豪杰并起,業歸他姓,則南北之患方始。又況南渡已久,中原父老,日以殂謝,生長于戎,豈知有我?
昔宋文帝欲取河南故地,魏太武以為“我自生發未燥,即知河南是我境土,安得為南朝故地”,故文帝既得而復失之。河北諸鎮,終唐之世,以奉賊為忠義,狃于其習,而時被其恩,力與上國為敵,而不自知其為逆。過此以往,而不能恢復,則中原之民烏知我之為誰?縱有倍力,功未必半。以俚俗論之,父祖質產于人,子孫不能繼贖,更數十年,時事一變,皆自陳于官,認為故產,吾安得言質而復取之!則今日之事,可得而更緩乎!
陛下以神武之資,憂勤側席,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固已不惑于群議矣。然猶患人心之不同,天時之未順,賢者私憂而奸者竊笑。是何也?不思所以反其道故也。誠反其道,則政化行;政化行,則人心同;人心同,則天時順。天不遠人,人不自反耳。
今宜清中書之務以立大計,重六卿之權以總大綱;任賢使能以清官曹,尊老慈幼以厚風俗;減進士以列選能之科,革任子以崇薦舉
之實;多置臺、諫以肅朝綱,精擇監司以清郡邑;簡法重令以澄
其源,崇禮立制以齊其習。立綱目以節浮費,示先務以斥虛文;嚴政條以核名實,懲吏奸以明賞罰。時簡外郡之卒,以充禁旅之數;
調度總司之贏,以佐軍旅之儲;擇守令以滋戶口,戶口繁則財自阜;揀將佐以立軍政,軍政明而兵自強;置大帥以總邊陲,委之專而邊陲之利自興;任文武以分邊郡,付之久而邊郡之守自固;右武事以振國家之勢,來敢言以作天子之氣;精間諜以得虜人之情,據形勢以動中原之心。不出數月,紀綱自定,比及兩稔,內外自實,人心自同,天時自順。有所不往,一往而民自歸。何者?耳同聽而心同服。有所不動,一動而敵自斗。何者?形同趨而勢同利。中興之功,可足而
須也。
夫攻守之道,必有奇變。形之而敵必從,沖之而敵莫救,禁之而敵不敢動,乖之而敵不知所如往。故我常專而敵常分,敵有窮而我常無窮也。夫奇變之道,雖本乎人謀,而常因乎地形。一縱一橫,或長或短,緩急之相形,盈虛之相傾,此人謀之所措,而奇變之所寓也。今東西彌亙綿數千里,如長蛇之橫道,地形適等,無所參錯,攻守之道,無他奇變。今朝廷鑒守江之弊,大城兩淮,慮非不深也,能保吾城之卒守乎?故不若為術以乖其所之。至論進取之道,必先東舉齊,西舉秦,則大江之南,長淮以北,固吾腹中物。齊、秦,誠天下之兩臂也,奈虜人以為天設之險而固守之乎?故必有批亢搗虛、形格勢禁
之道。
竊嘗觀天下之大勢矣。襄、漢者,敵人之所緩,今日之所當有事也。控引京、洛,側睨淮、蔡,包括荊、楚,襟帶吳、蜀。沃野
千里,可耕可守;地形四通,可左可右。今誠命一重臣,德望素著,謀謨明審者,鎮撫荊、襄,輯和軍民,開布大信,不爭小利,謹擇守宰,省刑薄斂,進城要險,大建屯田。荊、楚奇才劍客,自昔稱雄,
徐行召募,以實軍籍。民俗剽悍,聽于農隙時講武藝。襄陽既為重鎮,而均、隨、信陽及光、黃,一切用藝祖委任邊將之法:給以州兵,而更使自募;與以州賦,而縱其自用;使之養士足以得死力,
用間足以得敵情。兵雖少而眾建其助,官雖輕而重假其權。
列城相援,比鄰相和;養銳以伺,觸機而發。一旦狂虜玩故習常,來犯江淮,則荊、襄之師,率諸軍進討,襲有唐、鄧諸州,見兵于潁、
蔡之間,示必截其后。因命諸州轉城進筑,如三受降城法:依吳軍故城為蔡州,使唐、鄧相距各二百里,并桐柏山以為固。揚兵搗壘,
增陴深塹,招集土豪,千家一堡,興雜耕之利,為久駐之基。敵來則嬰城固守,出奇制變;敵去則列城相應,首尾如一。精間諜,明斥堠,
諸軍進屯光、黃、安、隨、襄、郢之間,前為諸州之援,后依屯田之利。朝廷徙都建業,筑行宮于武昌,大駕時一巡幸。虜知吾意在京、洛,則京、洛、陳、許、汝、鄭之備當日增,而東西之勢分矣。東西之勢分,則齊、秦之間可乘矣。四川之帥,親率大軍,以待鳳翔之虜;
別命驍將出祁山以截隴右,偏將由子午以窺長安,金、房、開、
達之師入武關以鎮三輔,則秦地可謀矣。命山東之歸正者往說豪杰,陰為內應;舟師由海道以搗其脊。彼方支吾奔走,而大軍兩道并進,以揕其胸,則齊地可謀矣。吾雖示形于唐、鄧、上蔡,而不再謀進,坐為東西形援,勢如猿臂,彼將愈疑吾之有意京、洛,特持重以示不進,則京、洛之備愈專,而吾必得志于齊、秦矣。撫定齊、秦,則京、洛將安往哉?此所謂批亢搗虛,形格勢禁之道也。
就使吾未為東西之舉,彼必不敢離京、洛而輕犯江、淮,亦可謂乖其所之也;又使其合力以壓唐、蔡,則淮西之師起而禁其東,金、房、開、達之師起而禁其西,變化形敵,多方牽制,而權始在我矣。
然荊、襄之師,必得純意于國家而無貪功生事之心者而后付之。平居無事,則欲開誠布信,以攻敵心;一旦進取,則欲見便擇利而止,以禁敵勢。東西之師有功,則欲制馭諸將,持重不進以分敵形。此非陸抗、羊祜之徒,孰能為之?
夫伐國,大事也。昔人以為譬拔小兒之齒,必以漸搖撼之。一拔得齒,必且損兒。今欲竭東南之力,成大舉之勢,臣恐進取未必得志,得地未必能守。邂逅不如意,則吾之根本撼矣。此豈謀國萬全之道?臣故曰:攻守之間,必有奇變。
臣人也,何足以明天下之大計?姑疏愚慮之崖略,曰《中興論》,唯陛下財幸。
說明
《中興論》是陳亮向宋孝宗進呈的《中興五論》中最重要的一篇,寫于1169年。“中興”即“重新興盛”之義。文章針對當時南宋朝廷內部茍且偷安之論日盛的現實,強調了收復中原、振興宋室的歷史責任。文章不僅勾勒了抗金大業的宏偉藍圖,還闡述了許多具體的戰術方案以及政治、經濟、軍事改革的原則和方法。他強調用兵之道貴在“奇變”,掌握“能反其道,其強易弱”、“天不遠人,人不自反”的規律,發揮“人謀”的積極性,以及建立以襄、漢為中心的戰略基地,實現從東西兩翼夾擊中原的戰略。文章規模宏大,視野開闊,表現了作者強烈的奮發圖強、恢復中原的愛國思想。辭氣貫通,語言明快,說理透辟,氣勢雄渾,體現了其散文藝術的主要特色。
上一篇:與高司諫書散文《與高司諫書》原文賞析
下一篇:樂論散文《樂論》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