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前赤壁賦》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壬戌之秋2,七月既望3,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清風徐來,水波不興5。舉酒屬客6,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7。少焉8,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9。白露橫江10,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11,凌萬頃之茫然12。浩浩乎如憑虛御風13,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14,羽化而登仙15。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15。歌曰:“桂棹兮蘭槳17,擊空明兮溯流光18。渺渺兮予懷19,望美人兮天一方20。”客有吹洞簫者21,倚歌而和之22。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23,不絕如縷24,舞幽壑之潛蛟25,泣孤舟之嫠婦26?”
蘇子愀然27,正襟危坐,而問客曰28:“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29?西望夏口30,東望武昌31,山川相繆32,郁乎蒼蒼3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4?方其破荊州弘35,下江陵36,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37,旌旗蔽空,釃酒臨江38,橫槊賦詩39,固一世之雄也40,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41,侶魚蝦而友麋鹿42;駕一葉之扁舟43,舉匏樽以相屬44。寄蜉蝣于天地45,渺滄海之一粟46。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邀游47,抱明月而長終48。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49”。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50,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51,而卒莫消長也52。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53,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54,而吾與子之所共適55”。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56,肴核既盡57,杯盤狼籍58。相與枕藉乎舟中59,不知東方之既白60。
【注釋】 1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人摘引蘇軾詩句,斷章取義,深文周納,以攻擊新法、譏議朝政的罪名,將蘇軾逮捕入獄(此即“烏臺御史府詩案”),隨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在黃州期間,蘇軾曾多次游覽赤鼻磯,寫下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兩文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等名作。赤壁,此指黃州(今湖北黃岡)城西的赤鼻磯;三國時孫、曹交戰的古戰場赤壁,位于今湖北蒲圻縣西、長江南岸。蘇軾此賦乃假托史實,發思古之幽情,抒貶謫之苦衷,正所謂“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 2壬戊:即宋神宗元豐五年(1802)。 3既望:指陰歷每月十六日。望,陰歷每月十五日。 4泛舟:蕩舟,行船。 5徐:緩慢。興,興起。 6屬(zhu主)客:勸請客人。屬,同“囑”。 7“明月”之詩:指《詩經·陳風·月出》;一說指曹操《短歌行》,因其中有“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等詩句。“窈窕”之章,指《詩經·陳風·月出》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窈糾”(yao jiao舀絞),與“窈窕”(tiao挑)音義相近.故稱“窈窕之章”。一說指《詩經·周南·關睢》,因詩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8少焉:少頃,一會兒。 9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和牛宿。10白露:月光下江面呈現出的白霧狀的水氣。 11縱:放縱,任隨。一葦,比喻小船象一片葦葉。如,往,到。 12凌:越過。茫然,指江面廣遠迷茫的樣子。 13浩浩:水勢盛大。憑(ping平)虛御風,在空中駕風而行。虛,太空。御,駕馭。 14遺世,離開人世。遺,留下。15羽化:道教稱成仙為羽化。葛洪《抱樸子·對俗》:“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 16扣舷:敲打船邊。 17桂棹(zhao照):桂木做的棹。蘭槳,蘭木做的槳。桂棹,蘭槳,均為美稱之辭。古代劃船工具中,長者稱,短者稱槳。 18空明:指澄澈透明的江水。溯(su素),逆流而上流光,指月光。 19渺渺:遙遠。予,我。 20美人:自屈原《離騷》采用“美人香草”的比興寄托手法以來,我國古代詩文中常用“美人”比喻賢君或政治理想。有人認為此處暗指宋神宗,可聊備一說。21吹洞簫者:當指楊世昌。清人趙翼《陔余叢考》卷二十四:“東坡《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不著姓字。吳匏庵有詩云:‘西飛一鶴去何祥?有客吹簫楊世昌。當日賦成誰與注?數行石刻舊曾藏。’據此,則客乃楊世昌也。”楊世昌,字子京,綿州(治所在今四川綿陽縣西)武都山道士。洞簫,古簫都是用幾根簫管編在一起,稱為排簫,排簫的管底一般都用蠟填塞,末用蠟填底者叫做“洞簫”。 22倚歌:按照歌曲的音調曲拍。和(he賀),應和。 23裊(niao鳥)裊:形容聲音細弱悠長,繚繞不息。 24絕:斷。縷,細線。 25幽壑(he賀):深谷,深淵。 26嫠(li離)婦:寡婦。 27愀(qiao巧)然:憂愁的樣子。 28正襟危坐:理正衣襟,嚴肅地端坐著。 29曹孟德之詩:指曹操的四言詩《短歌行》。孟德,曹操字。 30夏口:古城名,相傳為孫權所建,故址在今湖北武昌市。31武昌:三國時吳國武昌縣,即今湖北鄂城縣。 32繆(lido聊):通“繚”,連接,繚繞。 33郁:茂盛。蒼蒼,一片深青色。 34周郎:三國時吳將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今安微廬江縣西)人,二十四歲任建威中郎將,時人稱為周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領吳軍五萬,在赤壁與曹軍對壘,他采用黃蓋詐降計,施行火攻,一舉擊潰曹操八十萬人馬,史稱“赤壁之戰”。曹孟德困于周郎,指此。 35方:正當。破荊州,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刺史劉表之子劉琮俯首歸降,曹操不戰而得荊州。 36下江陵:曹操占領荊州后,又在當陽長坂坡打敗劉備,攻下江陵(今屬湖北)。 37舳艫(zhu lu逐盧):指大船。舳,船后把舵處。艫,船前置棹處。 38釃(shi師)酒:斟酒,把酒。 39橫槊(shuo朔)賦詩:指在行軍途中作詩。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槊,長矛。 40固:本來。一世之雄,一代英雄。 41漁樵:打魚砍柴,借指貶官放逐生活。江渚(zhu主),江中小洲。蘇軾《答李端淑書》:“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人所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42麋(mi迷):鹿的一種。 43扁(pian偏)舟:小船。 44匏(pao袍)樽:用匏瓜外殼制成的酒器。匏,葫蘆的一種。 45蜉蝣(fuyou浮游):一種小蟲,生存時間很短,朝生夕死。 46渺:小。粟,小米。 47挾,挾持,攜帶。 48長終:長期共存,直到最后結束。49遺響:遺音,此指洞簫之余音。 50逝者如斯:流逝的時光象這河水一樣。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51盈虛:滿與缺。彼,指月亮。 52卒:最終。消長,減少和增多。53茍:假如。 54造物者:指大自然。無盡藏,無窮無盡的寶藏。本自佛家語“無盡藏海”(象海包羅萬物一樣)。 55適:享受,玩賞。56更酌:重新斟酒。 57肴核:菜肴和果品。 58狼籍:同“狼藉”,零散雜亂的樣子。 59枕藉:枕頭和墊子,此處用作動詞。 60既白:已經出現白色,此指天亮了。
【今譯】 宋神宗元豐五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晚上,我和客人乘著小船到赤壁下面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波平浪靜。我舉起酒杯請客飲酒,隨口詠誦《詩經》的《月出》詩,歌吟其中的第一章。不多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來,在斗宿和牛宿之間慢慢移動著。白茫茫的水霧橫布江上,波光和天光連成一片。我們任隨葦葉般的船兒自由漂浮,越過那茫茫無際的萬頃江面;船兒浩浩蕩蕩,如同在空中駕風飛行,不知要到什么地方才停止,我飄飄悠悠,好象離開了人世而獨立無依、長上了翅膀要飛升仙境一樣。
這時,我們飲酒也飲得十分高興,我便敲打著船邊唱起歌來,歌詞是:“桂樹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船兒擊破了明亮的水面啊迎著月光向前飄蕩。我的心兒啊想得多么遙遠,眺望那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客人中有一位善吹洞簫的,他便按照我唱歌的曲拍伴奏起來。那簫聲嗚嗚地響著,象是怨恨,象是思慕,象是哭泣,又象是哀訴,余音繚繞,有如細絲一樣綿延不斷。它使深淵中蛟龍為之起舞,叫孤舟中的寡婦為之悲啼。
我不禁面帶憂愁,整衣正坐,問客人道:“你為什么吹奏得這樣悲涼呢?”
客人答道:“‘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句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環水繞,草木蒼翠,這兒不是當年曹操被周瑜擊敗的地方嗎?想當初他擊破荊州、攻占江陵、順水東下的時候,艦船千里不斷,戰旗遮蔽天空,他面對大江斟酒痛飲,橫握長矛慨然吟詩,那真是一代英雄啊!可是如今他在哪里呢!何況我和你在江洲上過著象漁父樵夫一般的流放生活,整天與魚蝦作伴,與麋鹿為友,駕著象樹葉似的小船,舉起匏瓜做的酒杯互相勸酒。我們就象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如同大海中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人生如此短促,羨慕長江卻那樣無窮無盡。真想攜帶著神仙一起漫游天下,抱持著明月與它永世長存。我知道這不可能一下子得到,才在悲涼的秋風中,把我的憂思寄托到簫聲里去。”
我聽了以后,說道:“客人,你也知道水和月的情況嗎?江水象這樣流來流去,實際上卻并沒有流走;月亮象這樣時圓時缺,最終卻并沒有增減。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來看,那么天地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那么萬物和我們都是沒有窮盡的,又為什么去羨慕長江呢?況且在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其主;假如不是屬于我所有,即使小到一根毫毛也不能亂取。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見了就成為聲音,眼睛看見了就成為顏色,任憑我們享受,無人禁止,而且永遠也享受不完,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的。 客人高興得笑起來了,于是我們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飲,菜肴和果品吃完以后,杯子盤子雜亂地擺放著。我們互相靠著睡在船里,不知道東方天空已經發白。
’【集評】 宋·晁補之《續離騷序》:“赤壁前后賦者,蘇公之所作也。曹操氣吞宇內,樓船浮江,以謂遂無吳矣。而周瑜少年,黃蓋裨將,一炬以焚之。公謫黃岡,數游赤壁下,蓋忘意于世矣。觀江濤洶涌,慨然懷古,猶壯瑜事而賦之。” 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卷七:“此賦學《莊》、《騷》文法,無一句與《莊》、《騷》相似,非超然之才,絕倫之識,不能為也。瀟灑神奇,出塵絕俗,如乘云御風而立乎九霄之上,俯仰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掛之齒牙,亦不足入其靈臺丹府也。" 宋·王正德《余師錄》卷三:“賈誼、宋玉賦,皆天成自然。張華《鷦鷯賦》,亦佳妙。子瞻諸文,皆有奇氣,至《赤壁賦》,仿佛屈原、宋玉之作,漢唐諸公皆莫及也。” 明·楊慎《三蘇文范》卷十六:“鐘惺:《赤壁》二賦,皆賦之變也。此又變中之至理奇趣,故取此可以該彼。”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如陶淵明《歸去來辭》,于舉業雖不甚切,觀其詞義,瀟灑夷曠,無一點風塵俗態,兩晉文章,此其杰然者。蘇子瞻《赤壁賦》之趣,脫自是篇。”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宋大家蘇文忠公文鈔》卷二十公:“予嘗謂東坡文章仙也。讀此二賦,令人有遺世之想。"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五:“游赤壁,受用現今無邊風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領,卻因平平寫不出來,故特借洞簫嗚咽,忽然從曹公發議,然后接口一句喝倒,痛陳其胸前一片空闊了悟,妙甚。”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集錄》卷一:“行歌笑傲,憤世嫉邪。” 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起首一段,就風月上寫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適之意。入后從渺渺予懷,引出客簫,復從客簫借吊古意,發出物我皆無盡的大道理。說到這個地位,自然可以共適,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時宜都消歸烏有,那復有人世興衰成敗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數語,回應起首,始終總是一個意思。游覽一小事耳,發出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六十九:“二賦皆志游也。記序之體,出以韻語,故曰賦焉。其托物也不粘,其感興也不脫,純乎化機。”
清·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以文為賦,藏葉韻于不覺,此坡公工筆也。憑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連風月,喜造物之無私。一難一解,悠然曠然。”
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十四:“以文體論,似游赤壁記也。然記不用韻,而賦方用韻,此蓋以記而為賦者也。故文帶敘帶賦,忽用韻,忽不用韻,古賦如《風賦》、《好色賦》皆此類也。以文法論,純得吹簫一段生波,下乃發出如許妙理。公嘗參禪學佛,故號“東坡居士”。其筆墨之飄灑,機趣之活潑,又似于仙,故世號日“坡仙”。此文前樂、中悲、后樂,有似王右軍《蘭亭敘》。其借客發慨,不必實有其言,亦如昌黎之《進學解》,乃巧為避忌也。《輯注》評:風月作線索,悲樂作轉換,引曹孟德為赤壁設色,應照點綴,抒柚亦工。篇中凡十二用韻。”黃仁輔書后:“黃州為全鄂勝境,子由《快哉亭記》謂其南合湘、沅,北合漢、沔,其勢奔流肆放,益張于赤壁之下。余嘗三至其地,憑蘇子吊古之虛,瞰長江之清流,慨然想見其為人。夫以天地之大,白露清風,長江皓月,何在非供騷人筆墨資者?然非所性不失,有以勝造化鼓鑄之情,鮮不動于物而生其羨矣。坡仙以象外之神,寫個中之境,物皆自得,興與人同,故能使一時望君吁古之懷,遂成為千百世憑吊興亡之所。而其窮耳目之勝,又適如子由之記《快哉》,令人讀之,真有難為兄難為弟者。此所由壯色江山,而江山皆樂為之助也歟!”
【總案】 這篇散文賦敘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及其感受,深刻反映了他貶謫期間政治上倍感壓抑、苦悶而寄情山水、以求超脫的復雜內心世界。文章以夜游赤壁為線索,緊扣其地之風月山川展開描寫和議論,先寫清風明月之夜,主客蕩舟江上,酌酒賦詩,飄然欲仙,展現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長江月夜圖,抒發了泛舟夜游而賞心悅目的歡樂之情;繼寫主人放歌、客人相和,由蕭聲的凄涼哀怨,自然引出主客問答,借客之言,從眺望赤壁山川激起對歷史人物的憑吊,進而跌入現實人生的感慨,主客之懷由歡樂轉為悲哀后;寫主人的答對,借眼前江水與明月為喻,闡述萬物與人生“變”與“不變”的哲理,強調人應當隨遇而安,與自然相適,主客在曠達樂觀中得以解脫。文中所謂主客對話,實際上正是作者的內心自白,充分表現了他矛盾復雜的思想感情。蘇子所謂“變”與“不變”的人生哲理。含有老莊齊物我,等榮辱、同生死的思想因素,對后世有著一定的消極影響。
本文采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施以清新活潑的散文筆法,其間有歌辭,有對話,駢散交雜,揮灑自如;全篇寫景、抒情、說理渾然融為一體,詩情、畫意、理趣相互映襯發明;行文富有波瀾,感情起伏跌宕,讀來興味無窮,引人入勝。
上一篇: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魏征《十漸不克終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