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言詩·旅夜書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杜 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原詩今譯】
微微的輕風搖曳著岸邊茂密的細草,
夜色吞沒浪花,江里泊著我的孤舟。
天上星光熠熠,垂掛在遼闊的平野,
皎潔的明月隨著滔滔江水滾滾飄流。
當今的世道有文名不見得朝廷重用,
看透了官場的升沉不如以老病罷休。
落職后的我呀到處漂泊,像個什么?
冷凄凄、孤零零,似那無依的沙鷗。
【鑒賞提示】
杜詩以入蜀為界,大體上分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的詩多體現出盛唐氣象帶來的亢奮之情,格調高昂,充滿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雄風。詩人后期的作品則由于他飽經人生磨難,政治上失意,又年老多病,故詩風多有悲涼,更加充分地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這首 《旅夜書懷》是詩人入蜀后,痛失在經濟上對他多有幫助的好友嚴武,迫不得已決意攜家乘舟東下,途經渝州(今重慶市),忠州(今四川忠縣)一帶時所作。詩中寫景細致而又雄渾闊大,悲涼之氣始終貫穿全詩,表現出一種悲而不哀,哀而不絕的藝術魅力。
詩的前四句著重描寫“旅夜”的景色。詩人通過四組各成畫面的夜景,組成了一幅美麗動人又略帶凄涼的圖畫。前兩句構成一個近景: 岸上微風輕拂著小草,江邊夜泊獨舟,月光凄清,桅桿斜映江水。整幅畫面彌散著淡淡的孤寂情調,著一“獨”字,真可謂情景相生,互藏其他。緊接著,作者又描繪寬廣的遠景:蒼茫夜色里,平野遼闊,繁星低垂,波涌月動,大江滔滔流去。這一組雄渾博大的景色,風格粗獷,氣勢磅礴,充溢著陽剛之氣。它與前兩句那富有陰柔之美的靜謐的畫面奇跡般地融合成一幅動靜相兼的和諧畫卷,其間卻絲毫未有隔閡之感。尤其是這兩句的用字令人拍案叫絕。因“平野闊”故見星光低垂如掛。用“垂”反襯平野廣闊;因“大江流”,方見江中月影流動如涌,又用“涌”襯出大江奔騰一瀉千里的宏偉氣派。顯然,詩人對字、詞、句是經過仔細推敲的,卻又不露痕跡,如天成一般,詩人深厚的藝術功底由此可見一斑。在意象上,詩人采用以樂顯悲而情更悲的藝術手法,反襯出此刻在夜幕中,身處天地相融的平野,眼望奔騰的江水,心如濤涌,更感到自己孤獨無依,彷徨無所適從的心境難排難遣。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此聯因平仄關系,將動詞“著”“休”后置,如按語序則是“文章豈著名?老病應休官。”意思是說文章豈能夠出名?做官到了年老多病,就應辭官。這是自我解嘲的反語。實際上杜甫確實是因文章而馳名,官則不是因老病而休。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辭去華州司功參軍,廣德二年(765)正月辭去西川節度幕府參謀,兩次休官都因政治抱負無法施展,都與“老病”無關。這一聯語氣貌似平淡,實際蘊意十分含蓄,它宣泄出詩人心中積蓄已久的激憤的情緒。因此雖然文著天下也難平他仕途不彰的怨氣,這是詩人深感孤獨的根本原因。最后兩句,詩人從景上照應前四句,為那已很精美的畫面又增一景:即在月逐波、星低垂、草微動、檣獨斜的夜景里又加入一只白色的沙鷗。它徘徊著、尋覓著,飄飄然似一白色精靈,清高而孤傲。這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嗎?他想前景渺茫茫,思近況悲切切,獨駛著一葉小舟何所去啊,恰似那天地間飄零的一只沙鷗。此處,詩人在書懷之后異峰突起,巧用比興之法,即景自況,抒寫出漂泊無依之苦。“一”不僅照應到首聯的“獨”,使之在整體結構上達到了天衣無縫的境地,而且用“一”更進一步地加深了詩中散發出的悲涼之氣,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在藝術上最大的成功在于以情之眼觀景,景皆染情;以孤之氣攝景,景皆顯悲。無怪乎明人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贊揚此詩“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乎外而遠且大。”《旅夜書懷》正是這樣一篇意境優美、情景相生的成功之作。
上一篇:邵雍《七言詩·插花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崔涂《七言詩·春夕旅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