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錫九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 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 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 應將性命逐輕年。
年年戰骨埋荒外, 空見蒲桃入漢家。
李頎
這首《古從軍行》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當時唐軍與吐蕃長期對峙于青海地區,死傷甚眾。詩的主旨是諷刺玄宗的開邊政策?!稄能娦小肥菢犯f題。此詩運用這一題目,以古喻今,借漢諷唐,所以題中加一“古”字。
詩從描寫從軍的士兵緊張而無聊,寂寞而空虛的戍守生活寫起。一、二兩句就白天而言。白天,戰士登上山頭瞭望四周有無烽火之警。一個“望”字,表現出士兵觀察仔細,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傍晚,他們牽著軍馬到交河(在今新疆吐魯番,因河水分流繞于城下,故名。)邊飲水。兩句一以“白日”,一以“黃昏”表時間;又一以“望烽火”,一以“飲馬”點士兵的活動,將其整個一天里緊張忙碌的從軍生活,作了高度的概括。三、四句則寫夜晚。刁斗,軍中器具。白天用來煮飯,夜晚敲擊以作打更的工具。公主琵琶,用漢代公主遠嫁烏孫國,道路遙遠,途中彈奏琵琶抒發哀怨之情的故實。詩意謂邊塞上的夜晚,風沙彌漫,士兵敲擊刁斗打更;又有人彈奏起當年烏孫公主遠適異域的琵琶,它們凄涼的音響,令人悲愁慘怛。這兩句既寫了士兵夜晚的戍守生活,又寫了邊塞上的荒寒氣候,還借軍中的器具和塞外音樂的特殊聲調,從中表現了士兵的生活現狀和哀怨的思想感情。“幽怨多”,是形容琵琶的曲調,更是借以傳達戍守士兵的情緒。這樣,四句以敘述之筆描寫了士兵白天和夜晚的戍守生活,并且即事含情,表達了士兵悲涼哀怨的心境。
接著的四句,與前四句重點描寫士兵的戍守生活不同,轉而刻畫邊塞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西北邊疆上,當時到處是黯淡凄涼的云霧,看不到任何城郭;雨雪紛紛,彌漫著整個大漠。這是一幅典型的邊塞畫面?!叭f里”、“連大漠”云云,極言其遼闊。在這種環境里,戍守邊塞的士兵,過的是難以煎熬的艱苦生活,其哀怨也是可想而知的。照理說,詩的下面應當順筆寫這一內容了。但是,詩人卻別出匠心,寫了胡天胡地土生土長的“胡雁”、“胡兒”受不了故土的惡劣天氣而“哀鳴”、“落淚”。既然他們尚且如此,那么,遠離家鄉,戍守塞外的士兵的艱難生活和痛苦心情是完全可以體會得出來的。這種反襯寫法,比起正面寫戍守士兵的哀怨,來得更強烈,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
最后四句,承上文暗轉,跳躍性較大。邊塞如此荒寒,戍守生活又這樣寂寞凄涼,誰不想趕快回到故鄉去呢?但是,這個完全合情合理的愿望卻沒法實現?!奥劦烙耖T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甭犝f玉門關還緊緊地關閉著,戰士們無法回鄉,看來只有跟著將領在疆場上拼命打仗,一直到死為止。上句用《史記·大宛列傳》的典故:漢武帝太初元年,漢軍攻大宛,失利,請求罷兵。武帝聞之,大怒,派人遮斷玉門關,“軍有敢入者輒斬之?!陛p車,本是古代的一種輕便戰車,此指漢武帝時的輕車將軍李蔡。兩句譴責統治者不管士兵的生死和痛苦,一意孤行,不肯休兵。這樣,戰士們當然要長期戍守邊疆,乃至拋尸異域了。而這種慘重的代價,換來的只是一個極端不足道的結果?!澳昴陸鸸锹窕耐?,空見蒲桃入漢家?!边吶夏昴暾鲬穑瑹o數戰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什么呢?換來的是異域的物產葡萄移種于漢家的苑囿。這值得嗎?當然一點也不值得,所以說“空見”。用這種反差極大的兩個方面作重筆對比,揭露出當國者窮兵黷武,草芥人命的行徑,同時也是對士兵的深刻同情。這也是此詩的主題所在。
綜觀全詩,它是通過層層推進,不斷深化地敘寫邊塞的荒寒和戍守士兵的悲慘境遇,最后自然而然地點出詩的主旨。這樣的寫法,不僅使詩的旨意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而且表達得也極為強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發人警省。敘寫具有典型性,概括性很強,又有著濃烈的抒情性,是此詩的又一個特色。詩顯得雄奇悲壯,但充滿了作者郁勃的情思,體現了李頎詩歌的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征。詩中適當運用了復沓和疊詞的修辭手法,多用對句,顯然保留了若干“初唐體”七言歌行的藝術質素,但不再象初唐七古那樣婉委曲折,搖曳生姿,而蛻變成為盛唐詩歌淋漓酣暢,縱橫跌宕的特質。
上一篇:秦紹培《雙調望江南》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鄭云波《古詞》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