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周瑜決策取荊州》原文|譯文|賞析
周瑜決策取荊州,諸葛先知第一籌①。
指望長江香餌穩②,不知暗里釣魚鉤。
【釋詞】
①籌:計謀。成語“一籌莫展”。
②香餌:釣餌。這里比喻周瑜的“假途滅虢”之計。
【賞析】
俗話說:“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賠了夫人”指孫權嫁妹的美人計,這個故事便是人們常說的“二氣周瑜”。“折了兵”指周瑜借道取西川。這個計謀,一眼被諸葛亮所識破,諸葛亮對劉備指出:“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收川,實取荊州。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殺入城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并針鋒相對,布置了破周瑜計謀的軍事安排。即“三氣周瑜”。
“周瑜決策取荊州,諸葛先知第一籌。”這句話明白地概括了周瑜借道取川的計謀,瞞不過諸葛亮的眼睛。以周瑜映襯諸葛亮的智謀超人,這只是一般的認識。其實,周瑜是曹、劉、孫、三家圍繞荊州問題各自設謀、相互沖突、彼此牽制而形成的一種歷史合力下的可悲的表演者。“三氣周瑜”的故事,表現了孫權對荊州,朝思暮想,勢在必奪;劉備賴著不還,以柔克剛。孫權嫁妹,弄巧成拙后,一反常態。他表奏劉備為荊州牧,企圖借第三方的力量,挑起曹、劉的矛盾,從中漁利。小說寫道:“忽報:‘東吳使華歆表奏劉備為荊州牧,孫權以妹嫁劉備,漢上九郡大半已屬備矣。’……程昱曰:‘丞相知華歆來意否?’曹曰:‘未知。’昱曰:‘孫權本忌劉備,欲以兵攻之;但恐丞相乘虛而擊,故令華歆為使,表薦劉備。乃安劉備之心,以塞丞相之望耳。’”于是程昱向曹操獻計,說:“東吳所倚者,周瑜也。丞相今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留華歆在朝重用之;瑜必自與劉備為仇敵矣。我乘其相并而圖之……”果然,周瑜當了南郡太守,“愈思報仇”。遂上書吳侯,乞令魯肅去討還荊州。
曹魏之計,瞞得周瑜,卻瞞不過諸葛亮。當劉備問諸葛亮曰:“子敬此來何意?”諸葛亮說:“昨者孫權表主公為荊州牧,此是懼曹操之計。操封周瑜為南郡太守,此欲令我兩家自相吞并,他好于中取事也。”孫權的這套把戲,被曹操識破,并把這個“球”又踢了回來。周瑜為南郡太守后以武力取荊州,正充當了這個踢“球”的前鋒,可見其戰略眼光,不僅遜于諸葛亮,連曹操也不如。看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下一聯詩:“指望長江香餌穩,不知暗里釣魚鉤。”前一句指的是周瑜無疑,后一句指的是諸葛亮,因他部署軍事行動,對付周瑜時便說過:“準備窩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餌以釣鰲魚。”但在孫、劉兩家為爭荊州而武力相加時,“暗里”還有一位釣魚的人,那就是曹操。周瑜對這些則只能說是“不知”。
上一篇:三國詩詞《周瑜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周瑜唱歌詞》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