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駐馬坡》原文|譯文|賞析
馳驟龍駒氣概多,二人并轡望山河①。
東吳西蜀成王霸,千古猶存駐馬坡②。
【釋詞】
①并轡(pei):轡,馬韁繩。這里指劉備和孫權并駕齊驅,成就霸業。
②駐馬坡:江蘇南京市清涼山烏龍潭東。諸葛亮到柴桑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后,去京口經建業,曾駐馬此山。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如巨龍蜿蜒于東南,以石頭山為起點的西部諸山,像猛虎雄踞于西南江濱,不由得感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后人便把他勒馬指點建業山川形勝之地,稱為駐馬坡。
【賞析】
小說描寫劉備和孫權甘露寺攬勝之際,“忽見波上 一葉小舟,行于江面上,如行平地”。劉備感嘆道:“‘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聽了這話,暗思劉備戲我不慣騎馬,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笑著對劉備說:“南人不能乘馬乎?”劉備聽后,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二人立馬于坡上,揚鞭大笑。“勒馬”這個細節,同“恨石”一樣,以小喻大,以人物的外部動作、言語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劉備與孫權都是王霸之才,旗鼓相當,針鋒相對地爭奪荊州。這里借騎馬披露各不服氣,恃能逞才的心理;又以并駕齊驅象征了他們各自鼎足一方,并立天下的態勢。因此,詩歌稱頌他們“馳驟龍駒氣概多,二人并轡望山河”。
“恨石”有一聯:“兩朝旺氣皆天數,從此乾坤鼎足成。”“勒馬”也有一聯:“東吳西蜀成王霸,千古猶存駐馬坡。”這兩首詩都是借細節引發出的議論,而且如此集中反復地告訴讀者,孫、劉兩家三分天下各有其一的格局始于荊州,這是有深意的。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描寫天下三分的歷史形成過程是全書敘事結構的重心,從第三十五回—八十五回,用了整整五十個章回的篇幅寫了九個敘事單元的故事,即三顧茅廬、劉備轉戰、赤壁大戰、三氣周瑜、劉備取川、爭奪漢中、關羽之死、曹丕篡漢和夷陵大戰。其中三氣周瑜是孫、劉兩家圍繞著荊州的歸屬問題展開的爭奪戰。最早把戰略目標指向荊州的是劉備,他靠“漢室宗親”的血緣關系,先投奔荊州,并以此作為立足之本。當時曹操正忙于平定北方,無暇顧及荊州;孫權“坐斷東南戰未休”,也無力搶奪荊州。待曹操平定北方以后,大舉進攻江南,順手奪得荊州。但赤壁一戰,曹操敗北,又喪失了荊州。孫、劉兩家這才開始了荊州的爭奪戰,諸葛亮智取三城,首先發難,搶占了荊州大部分地區,孫權、周瑜不甘示弱,拋出了“東吳招親”和“假途滅虢”兩個計謀,向劉備軟硬兼施,索討荊州。勢均力敵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的代表人物孫權、劉備各自的膽略、心術和智謀,在這一時期都得到充分的表現。“恨石”和“勒馬”兩個細節,不過是濃重歷史氛圍下的小插曲罷了。但于細微之處見精神,見性格,見才智,見情緒,在金戈鐵馬的戰爭描寫中,是別有一種風趣和神韻的
上一篇:三國詩詞《題壁詩》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魏吞漢室晉吞曹》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