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臨江仙·滾滾長江》原文|譯文|賞析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②。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③,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④: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⑤。
【釋詞】
①這首詞是明代文學家楊慎(1488—1559年)的晚年之作,出自他的《歷代史略詞話》(又稱《史略十段錦》或《廿一史彈詞》)。這部歷史通俗讀物,依歷史發(fā)展分為十段,每段先是一首詞,再來數(shù)首詩,然后以淺近文言講述歷史大事及王朝更迭,唱文均用十字句,后再系以詩或曲。《臨江仙·滾滾長江》是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清代毛宗崗父子修訂增刪《三國演義》詩詞時,選取這首詞冠于《三國演義》回目之前,作為卷首詞。
②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兩句是化用杜甫《登高》“不盡長江滾滾來”詩意和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詞意融合而成。
③漁樵:打魚、砍柴的人。這里指隱者。江渚:江中的小洲。蘇軾《前赤壁賦》“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④濁酒:農(nóng)家釀的酒,不清醇。如杜甫《羌村三首》寫父老鄉(xiāng)親看望詩人時“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
⑤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兩句點化了陳與義《臨江仙·夜
登小閣,憶洛中舊游》“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的詞意。
【賞析】
明朝“一代詞宗”楊慎當初怎么也不會想到,他所有詞作中在一百年以后最為流傳的篇章,竟是《歷代史略詞話》說秦漢一段的開場詞《臨江仙》。由于毛宗崗修定《三國演義》時將它移植到《三國演義》的開頭,便使它借助《三國演義》的流行而成為婦孺皆知的名篇。
毛宗崗為什么會選用楊慎這首《臨江仙》呢? 首先《臨江仙》表現(xiàn)了懷古傷今、感慨興亡的情思。這在《歷代史略詞話》中反復被表達,如第一段開場詞《西江月》下半闕:“富貴歌樓舞榭,凄涼廢冢荒臺。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又如第二段開場詞《南鄉(xiāng)子》:“一枕夢魂驚,落葉西風別喚聲。誰弱誰強都罷手,傷情。打入漁樵話里聽。”因而構成了一種歷史哲學的基調(diào):摒棄世俗煩惱,站在歷史之上,視古往今來盛衰興亡,都如過眼煙云,轉(zhuǎn)瞬即空,大徹大悟。這大概與其經(jīng)歷有關,楊慎出身顯達,二十四歲中進士第一。一時寵遇,何其盛哉! 三十八歲遭謫戍云南,“永遠充軍煙瘴”。又何其哀哉! 七十歲返蜀,仍被械押還戍。終老窮荒,心懷悲憤,常以老莊之學,自我解脫。因而,他晚年所作的《歷代史略詞話》就形成了這種歷史哲學的基調(diào)。恰與毛宗崗修定《三國演義》時的哲思,不期而合。毛宗崗在《三國演義》末尾寫道:“此一篇古風將全部事跡隱括其中,而末二語以一‘夢’字一‘空’字結之,正與首卷詞中之意相合。”
其二,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空的意境,具有概括性。《臨江仙·滾滾長江》一詞的上片寫古往今來多少英雄,已如大浪淘沙,是耶,非耶?成耶,敗耶?均伴隨著時間的長河流盡。只有青山仍在,夕陽又紅。表現(xiàn)了作者對英雄事業(yè)、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皆空、盡付東流的感慨。下片將筆宕開,寫漁樵逸情,濁酒閑談。那古今多少歷史故事、英雄人物,只不過成了江渚上隱者聊以佐酒的談笑資料而已。雖題為“說秦漢”的開場詞,但卻并沒有對秦漢時期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品評,而是把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囊括到形象的幾句詞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宏大沉郁的意境。在明詞中它是上乘之作,前人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以“清空”二字概括其特點,可見毛宗崗很有藝術眼力。
其三,話本小說的傳統(tǒng)結構形式,常常以詩詞作為“入話”,是說話人在講故事之前,為了候客、墊場,或烘托氣氛,或點明主題,或抒發(fā)感嘆之用。因此,“入話”選用的詞章,都很注意通俗性。而楊慎的詞就有“俗化”和“曲化”的特征,以這首《臨江仙》為例,他雖受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和陳與義《臨江仙》“夜登小閣”的影響,與自己因為仕途挫折和貶謫的苦悶情調(diào)相共鳴,似乎對那些曠達閑適之格調(diào)特別喜歡,但楊慎詞沒有蘇詞和陳詞那種深刻個性特征,顯得缺乏深切的個人感受。“白發(fā)漁樵”的古今笑談,只是貌似蘇詞,陳詞的“豪情”演化為“閑情”的曠達,而恰恰這種缺少個性化,更多共性化、民俗化的情調(diào),卻很適合毛宗崗選用詩詞的標準。三國角逐,群雄紛爭,彼此鯨吞,以成帝業(yè),然而那一時的豪杰,隨著大江東去,到頭來都不過是歷史長河的過眼煙云。這一切都是“天數(shù)”,把“是非成敗”歸結為“空”,表現(xiàn)了天命難違的慨嘆。由此引出“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命題。這不是個人的感受,這是歷史的氛圍、歷史的情緒、歷史的格調(diào),所以說,借用楊慎這首詞作為《三國演義》的卷頭詞,來涵蓋三國歷史的蘊意是十分恰當?shù)摹?
上一篇:三國詩詞《東風有意便周郎》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丹心自是足千秋》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