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江湜·由常山至開化山行絕句》原文賞析
由常山至開化,折回江山,凡山行四日,共錄絕句三十首。
修路環溪十里強,籃輿搖兀似車箱。坐吟渾忘斜陽晚,只見輿夫影漸長。
王夫之論詩的情景關系時說: “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 (《姜齋詩話》)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確為精論,此錄山行絕句一首,正是采用這種藝術手法寫成。
常山、開化、江山三縣,均在浙江西南山區,那里岡巒疊嶂,風景秀美,清溪回環,景物宜人,江湜曾往來其間,寫有絕句三十首,描繪此處山區美景,為當時人傳頌,本詩即為其中之一。
詩的前兩句寫山行。首句寫山間小路,修長曲折,伴著淙淙小溪,蜿蜒伸展,足有十里遠近。次句說坐在竹轎中,行進在這段山路上,悠悠晃晃,搖搖蕩蕩,猶如坐在馬車箱中一般。這兩句詩乍讀平淡,稍加推敲,即能品味出詩人沿溪而行的那種優游自得之趣。一路走來,如行山陰道中,風景秀美,令人眼目應接不暇,物色搖蕩,心曠神怡。詩人巧妙地將這種心搖神蕩之狀,用竹轎的搖晃形象地傳達出來,轎搖、身搖、神搖,實際都是這十里山路溪色引起的愉悅之情的傳神寫照。
末二句描寫觀景忘時之情。山光水色如此迷人,加之竹轎吱呀搖兀,舒適自在,詩人一路觀景,吟哦不止,全然忘卻了時間。偶然一瞥,但見山路上轎夫的身影長了許多,回首而望,只見夕陽近山,暮色將至,詩也悠然結束。
這首山行小詩,所要描寫的是浙西南山區鮮為人知的風光,但詩中除去“修路環溪” 四字,竟無一處寫景。或云杜牧之《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以及梅圣俞《魯山山行》“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方為山行佳作,這首山行小詩全不寫景,豈能稱道。此問聽似有理,其實不然,杜牧、梅堯臣之詩寫景之美,堪稱名篇此不言而喻,但藝術表現并非只此一途,江湜此詩之所以這樣寫,有兩個原因。其一,本詩只是山行絕句三十首之一,三十首可視為一組完整的寫景之作,相互補充,繪出了三縣山區秀美景色,本詩只是這大型畫卷中的一個片斷,要見出其妙,本應與其余諸首參讀。其二,江湜意本繪景,卻偏偏言情,是利用情景關系的相生特點,以“互藏其宅”的手法加以表現。劉熙載云:“絕句取徑貴深曲,蓋意不可盡,以不盡盡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藝概》),可見“睹影知竿”(即“互藏其宅”意)亦不失為一種令人推崇的藝術手法,尤其適合絕句體裁。試想如景色不佳,觀景者在搖搖晃晃的竹轎中,除去產生時光難捱、昏昏欲睡之感,豈能有心曠神怡,悠然自得,坐吟忘時之理?從詩人抒寫的情緒,不正說明此地景致優美,令人陶醉么?以情見景,以情襯景,正是詩人匠心獨運之處。從單獨一首詩觀之,通過詩人陶然之情,可以見出景色之佳。從一組詩看,在大型山水畫卷中,那望景坐吟,陶然似醉的詩人,不也正是畫面的一個有機部分?并且,有了這一部分,整個畫卷才顯得更加迷人,更富有詩意,韻味也更加悠長。
由此可見,藝術表現手法是極其豐富的,“排比鋪張特一途,藩籬如此亦區區”,如忽視了這一點,許多本有韻味的好詩,將會被埋沒,這樣豈不辜負了作者的一番苦心?
上一篇:古詩《范梈·王氏能遠樓》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去病·癸卯除夕別上海,甲辰元旦宿青浦,越日過淀湖歸于家》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