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杜甫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①。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②: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③。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④。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⑤。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⑥。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⑦。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⑧。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⑨。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⑩。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11)。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12)。主上頃見征,歘然欲求伸(13)。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14)。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15)。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16)。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17)。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18)。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19)。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20)。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21)。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22)。
【解題】
此詩作于天寶九載(750)冬。時杜甫在長安。韋左丞丈:指尚書左丞韋濟。丈:對年長者的尊稱。拓本《大唐故正議大夫行儀王傅上柱國奉明縣開國子賜紫金魚袋京兆韋府君(濟)墓志銘并序》(天寶十三載十一月十一日):“天寶七載,轉河南尹,兼水陸運使。……九載,遷尚書左丞,累加正議大夫,封奉明縣子。十一載,出為馮翊太守。”證知韋濟于天寶九載為尚書左丞。杜甫另有《贈韋左丞丈濟》詩云:“左轄頻虛位,今年得舊儒。”左轄即尚書左丞,可知杜甫詩作于韋濟始為左丞之年,即天寶九載(750)。此詩抒寫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及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并感謝韋濟的推獎。明王嗣奭《杜臆》卷一云:“此篇非排律,亦非古風。直抒胸臆,如寫尺牘;而縱橫轉折,感激悲壯,繾綣躊躇,曲盡其妙。”
【注釋】
①二句謂富貴子弟不愁餓死,而儒生卻多不幸遭遇。此為一篇立意。紈袴:富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引申以稱富貴人家的子弟。儒冠:儒生的頭飾,此處指儒生。②丈人:對前輩老人的尊稱,指韋濟。賤子:詩人對自己的謙稱。具陳:細說。③觀國賓:《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杜甫二十四歲曾在東都洛陽應試,所以稱少年時就觀國之盛德光輝,充作賓客。④二句謂自己博通群籍,故詩文得心應手,如有神助。破:攻下。⑤揚雄(前53—后18):西漢著名辭賦家。敵:匹敵,對等。子建:三國魏杰出詩人曹植(192—232)字。親:接近。⑥李邕(678—747):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杜甫的同時前輩詩人,官至北海太守,史稱李北海。《新唐書· 杜甫傳》:“甫少貧,不自振,李邕奇其材,先住見之。”王翰: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杜甫同時前輩。卜鄰:擇鄰而居。一作“為鄰”。⑦二句謂自以為才能非常出眾,很快就可官居要職。挺出:突出。津:渡口。要路津:比喻官府中重要職位。
⑧二句謂有了重要職位,就可輔佐君王使之成為超過堯舜那樣的賢君,從而美教化,使風俗淳樸。⑨二句謂抱負竟然落空,自己雖非隱者,也只能吟詩抒懷,在京城奔走。此意:指上述詩人的抱負。蕭條:冷落衰敗,落空。⑩騎驢:因未做官,不能騎馬,只能騎驢。三十載:從少年時代“讀書破萬卷”至寫此詩時的天寶九載(750),約已有三十年。前人以為三十載當作“十三載”,疑非。旅食:寄食。京華:京城。春:形容京師的繁華。(11)隨:騎著驢子跟在后面。塵:馬蹄過處飛揚的塵土。(12)殘杯、冷炙:別人吃剩下來的食物。潛悲辛:悲憤辛酸都藏在心里。以上四句寫在長安的屈辱生活。(13)頃:不久以前。見征:被征召。此指天寶六載(747)玄宗下詔征召有一技之長的人赴京應試。歘(xu)然:忽然。求伸:求得伸展抱負的機會。指自己參加了應試。(14)二句以鳥、魚比喻應試落選,當時宰相李林甫妒賢嫉能,將應試者全部落選,還上表稱賀“野無遺賢”。青冥:青天。垂翅:鳥不能展翅高飛。蹭蹬(ceng deng):失勢貌。無縱鱗:魚不能得意遠游。(15)二句謂對前輩待我的厚意很感慚愧,對前輩待我的真誠獎掖深為感激。
(16)二句謂承蒙韋濟常在百官前稱誦自己新作中的佳句。猥(wei):謙詞,猶“承蒙”。(17)貢公:西漢人貢禹,與王吉為友,聞吉顯貴,便“彈冠相慶”,以為自己也將出頭。此處杜甫自比貢禹,以王吉比韋濟。原憲:孔子弟子,家境貧困,后人常以之作為貧窮讀書人的代稱。(18)怏怏:氣憤不平貌。踆(cun)踆:且進且退貌。
(19)西去秦:離開西邊的長安。(20)二句謂欲離長安而又不忍。終南山和渭水都在長安附近,這里代指長安,即指朝廷。(21)二句謂常常打算報答一飯之恩,何況辭別對自己有深情厚恩的大臣(指韋濟)。此亦說明贈詩之故。(22)白鷗:詩人自比。沒浩蕩:消失在浩蕩的煙波之間。馴:束縛。
上一篇:杜甫《望岳》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五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