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魏延反骨》原文|譯文|賞析
諸葛先機識魏延①,已知日后反西川②,
錦囊遺計人難料③,卻見成功在馬前④。
【釋詞】
①先機:猶先見之明。
②反西川:早在魏延投蜀之時,諸葛亮就看到他腦后有反骨,斷定他日后必反。
③錦囊:諸葛亮事先估計到可能發(fā)生的事變,將應付的辦法寫好放在錦囊里,交給有關的人,叫他到時打開看,按規(guī)定的辦法行事。因是諸葛亮生前定的計謀,死后才得以驗證,所以稱為“遺計”。
④在馬前:雙關語,一是斬魏延于馬下,二是馬岱受計而行。都和馬字相關。
【賞析】
諸葛亮臨終安排后事時,對馬岱和楊儀分頭進行了密囑,并對楊儀說:“我死,魏延必反;汝與臨陣時,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睏顑x按照諸葛亮臨終的布置,與姜維緩緩退軍,不料魏延率兵燒絕棧道,阻遏歸路,屯兵南谷。當楊儀、姜維抄到南谷之后,魏延又引兵隨后追趕,直取南鄭。楊儀依計,將其斬殺。
魏延是蜀漢屈指可數(shù)的一流良將。他追隨劉備,崛起于蜀漢前期,活躍且建功于蜀漢中期。特別是“五虎將”先后亡故,魏延橫刀立馬,奔走疆場,沖鋒陷陣,獨當一面,卓立超群。但他在矢石交飛的戰(zhàn)場屢經(jīng)風險而未死,到頭來卻死于“自己人”刀下,實在是一個悲劇人物。這首詩沒有對魏延一生作評說,而從另一個角度,即諸葛亮識其“腦后有反骨”,臨亡布下殺其之計寫起,卻令人對一代名將之死因,產(chǎn)生更多的反思和遺憾。
“諸葛先機識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蔽貉颖瘎〉钠鹨?,早在第五十三回就打下了伏筆。當魏延救了黃忠,獻了長沙。關羽“引魏延來見,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玄德驚問孔明曰:‘魏延乃有功無罪之人,軍師何故欲殺之?’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魏延在劉備的救護下,雖沒被殺,但說其有“反骨”卻埋下了終生的禍根。魏延跟隨劉備后,進軍西川,漢中大戰(zhàn),屢建功勛,深得劉備的器重。曹操敗退漢中以后,劉備留上一將鎮(zhèn)守漢中,拱衛(wèi)蜀漢西北屏障,破格選用魏延當此大任,大出眾人所料。劉備不愧為開國之君,識別人才,善用其長。主要是看重了魏延兼有文韜武略、堅毅干練的特長。魏延坐鎮(zhèn)漢中,巋然不動,就在夷陵大敗,劉備病故之時,國內(nèi)政局不穩(wěn),諸葛亮忙于平定叛亂,揮師南征,遣使使吳,直至誓師北伐,而漢中卻安定如常。諸葛亮六次北伐,亦重用魏延。二十七年戎馬生涯,忠義耿耿,建功立業(yè),并沒鏟除魏延頭上這塊“反骨”。
“錦囊遣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隨著“五虎將”相繼謝世,魏延成為開國元勛中僅存的大將,地位愈來愈高,資格越來越老,而逐漸產(chǎn)生居功自傲、剛愎自矜的情緒。有時心中懷有不平之氣,連諸葛亮都不放在眼中,這些不能不被諸葛亮有所察覺和提防。二者魏延認為從資歷和聲望來講,應由他代替諸葛亮,沒想到要聽從楊儀的安排,他氣忿難忍,本來就與楊儀水火不容,便率軍南歸,只想殺死楊儀等人,結果兩人發(fā)生火并。魏延燒絕棧道,引兵攔路,表奏天子楊儀造反。楊儀也飛檄進宮,陳魏延反叛。當雙方對陣在南鄭時,楊儀拆開諸葛亮臨終留下的錦囊,知如此如此,“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陣前,手指魏延而笑曰:‘……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哟笮υ唬骸畻顑x匹夫聽著! 若孔明在日,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休道連叫三聲,使叫三萬聲,亦有何難!’遂提刀按轡,于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后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于馬下。眾皆駭然。斬魏延者,乃馬岱也。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p>
魏延之死,歷來為人們紛爭相左,但大都是圍繞歷史的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因素而論。倘若從中國政治文化視覺來審視,其頭上的“反骨”,看似“皮相學”所誤,其實深層的悲劇因素往往正需要從這似是而非的現(xiàn)象上去揭示。人治的社會是產(chǎn)生庸才、奴才的土地,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個性有見識的人了。魏延是個有個性、敢說敢干、勇于開拓、桀傲不馴的人物,其性格就注定了悲劇因素。這種悲劇因素一旦和自身的居功自傲、積郁不平、抗上不滿等情緒相撞,就會遭到厄運。何況魏延率部自行其事,火并朝臣,又有多少理可講?!
上一篇:三國詩詞《魏吞漢室晉吞曹》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