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又副冊判詞其二
又副冊判詞其二
畫:一簇鮮花,一床破席。
枉自溫柔和順,空云似桂如蘭;
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
這一首是寫襲人的。
襲人本是窮苦人家的女兒,在母兄“沒飯吃”時以“賣倒的死契”斷賣給賈府當了丫頭。可是,她在環境影響下所逐漸形成的思想和性格卻與晴雯相反。她的“溫柔和順”頗與薛寶釵的“安分順時”相似,合乎當時的婦道標準和禮法對奴婢的要求。她的性格在全書中不是靜止的,單一的,而是發展的,豐富復雜的。初進賈府時,她是一個柔弱、純凈、混沌未開的小女孩,為了一張賣身契和月例錢,在賈母身旁,象個“沒嘴的葫蘆似的”默默地勞作。當她被調理得走上了主子給奴隸規定的軌道,便被提了級,作了賈母的八個大丫頭之一。幾年后,賈母因襲人“心地純良”,“給了”寶玉作親侍的大丫頭。
按著賈府的“規矩”:“凡爺們大了,未娶親之先,都先放兩個人伏侍”,這就是侍妾,將來還可升為姨娘。襲人已長成少女,知道“給”的具體意義。于是她回絕了母兄的贖身意見,一心一意地要在賈府爭作寶玉的姨娘。此時,她的性格進一步發生了變化,極力使自己在思想上、行動上都能追隨主子,主動自覺地遵循封建禮教的一切規矩,接受封建思想的一切熏陶。她顯得頗為“溫柔和順”,這時已由一個奴隸轉為一個奴才。她缺乏鴛鴦的堅強正直的性格,更沒有晴雯那爽直、剛強、潑辣與傲岸不馴的品格;她不象金釧那樣戇直單純,也沒有紫鵑那樣純良、忠貞、溫厚、聰明。
襲人雖一心想當寶二爺的“屋里人”,并對寶玉竭心盡力,溫柔體貼,甚至不惜“初試云雨情”,然而在思想上卻是寶玉的對立面。她自覺地把禮教當作準則,從一個被動的尊道者,變成了一個主動的衛道者。她常常按照封建家規的要求,苦諫寶玉留心“仕途經濟”,甚至訂立約法三章;她按照王夫人的要求,對寶玉、黛玉之間的關系進行防范。在寶玉挨打后,她謹慎地進言王夫人,說:“論理,我們二爺也須得老爺教訓兩頓!若老爺再不管,將來不知做出什么事來呢。”(第三十四回)襲人站在“理”的高度,肯定了老爺做的對,于是立即得到王夫人的賞識,說:“我的兒!虧了你也明白,和我的心里想的一樣。”襲人繼而又陳述原委,并提議讓寶玉搬出大觀園,理由是“男女之大防”,因此得到王夫人賜給她“準姨娘”的地位。這一重大的成功,更使襲人堅定了對封建禮教的信奉,增強了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的信心,從這可看出襲人被封建禮教異化的過程。如此,她在封建主子們眼中是“似桂如蘭”般的芳香。這“似桂如蘭”亦暗示了她的名字,寶玉從宋代陸游《村居書喜》詩:“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小說中改“驟”為“晝”)中取“襲人”二字為她起名,而蘭桂最香,所以舉此。
作者對襲人的由封建階級的奴隸異化為奴才這樣的形象是持否定態度的,故云“空云似桂如蘭”。襲人雖時時向姨娘的目標竭力奮斗,處處按主子旨意行事,顯得頗為“溫柔和順”,然而最終的命運卻是隨賈府的敗落,寶玉的潦倒,并沒有當上寶玉的“姨娘”,這豈不是“枉自溫柔和順”嗎?
“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這兩句是曹雪芹對襲人命運的安排。書中第二十八回寫寶玉與唱小旦的蔣玉菡(即琪官)在馮紫英家飲酒而相識相慕,蔣玉菡將自己一條大紅汗巾子贈給寶玉,寶玉也解下身上的一條松花汗巾贈給蔣玉菡。寶玉吃完酒回怡紅院,襲人見到寶玉身上大紅汗巾,卻不見那條原是自己的松花汗巾。脂硯齋在此批云:“蓋琪官雖系優人,后同與襲人供奉玉兄、寶卿得同終始者。”(庚辰本第二十八回)這里告訴我們曹雪芹設計花襲人的命運:在寶玉流落之前已嫁給優伶蔣玉菡;寶玉落難后,襲人與蔣玉菡曾一起幫助過寶玉,盡了主仆之情。交換汗巾的情節是以后襲人嫁蔣玉菡的伏筆,所以判詞最后兩句言“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堪羨”是值得羨慕的意思,在這里帶有調侃的味道。然而續書未遵曹雪芹原意,寫襲人在寶玉出家為僧之后才嫁給蔣玉菡,這樣,自然違背判詞之意了。關于襲人本已與寶玉有“初試”之情,王夫人又給了其“準姨娘”的地位,可是后來又嫁給蔣玉菡,這在六十三回的給寶玉過生日大家飲酒抽簽時,襲人抽的“桃紅又是一年春”中再一次做了暗示。
總之,曹雪芹對襲人這一封建階級的奴隸異化為奴才的形象,是既惋惜又批判的,因此在判詞畫面上寫“一簇鮮花,一床破席”,既點出她的姓名——花襲人(“席”為“襲”的諧音),又指出她是鮮花一樣的少女,只可惜被異化了,故“破席”的涵義明顯地含有貶義。當然這并非說她未“從一而終”,而是指她的奴性。
花襲人是《紅樓夢》中非常成功的藝術典型之一,作者是將這樣一個出身貧苦,由奴隸而異化為奴才的婢女,放在整個封建社會背景——典型環境中來寫,放在與主要人物、主要情節的關系中來寫,深刻地、形象地展示了這個人物復雜的精神世界,展現了這個人物由奴隸到奴才的變化發展過程中,性格的各個側面和各種表現,從而揭示了封建社會冷酷、嚴峻的社會現實。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對人們的巨大毒害與深刻影響。
上一篇:《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