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鐘會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髫年稱早慧①,曾作秘書郎②。
妙計傾司馬,當時號子房③。
壽春多贊畫④,劍閣顯鷹揚⑤。
不學陶朱隱⑥,游魂悲故鄉。
【釋詞】
①髫(tiao)年:古代小孩的下垂頭發,曰髫。引申為童年。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②秘書郎:鐘會敏慧才高,又為世家公子,在仕途上一直很順利。正始年間,他剛二十歲便任秘書郎。
③子房:即張良。輔佐劉邦打天下的重要謀臣。
④壽春多贊畫:諸葛誕奪揚州,據壽春,起兵反抗司馬昭。鐘會為司馬昭出謀畫策,平定了內亂。戰后,鐘會功封陳侯。
⑤鷹揚:以雄鷹飛翔比喻武勇,后多用稱贊將軍的雄才大略。
⑥陶朱隱:春秋時,越大夫范蠡,功成身退,棄官經商,化名“陶朱公”。陶朱隱,即功成身退的意思。
【賞析】
鐘會多智善謀,文武兼備,為曹魏后期杰出的人才。他出身世家,自幼聰慧異常,又勤奮好學,常夜以繼日,博覽群書。因其才華出眾,又為名公之子,所以年輕登仕,宦途坦蕩,“髫年稱早慧,曾作秘書郎。”曹爽被誅后,鐘會在政治上極力向司馬氏兄弟靠攏,多有贊畫。在關鍵的時刻,又顯示出他的智謀,很快成為司馬氏決策集團的核心人物。
“妙計傾司馬,當時號子房?!薄皟A”字把鐘會對司馬氏的靠攏、取信和贊襄都概括了。如忠于曹魏的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反抗司馬氏,司馬師新割目瘤,帶病出征,未及返歸,就病逝于許昌城中。時魏主曹髦欲乘機奪取司馬氏軍權,命司馬昭暫留許昌,以防東吳。司馬昭猶豫不決,鐘會進言:“大將軍新亡,人心未定,將軍若留守于此,萬一朝廷有變,悔之何及?”建議司馬昭違抗朝命,親率大軍返洛,以武力壓迫朝廷就范。果然,魏主曹髦聞之大驚,不得不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繼其兄執政,“自此,中外大小事情,皆歸于昭”。壽春討伐諸葛誕,從始至終,鐘會謀畫頗多,每出一策,必為司馬昭所采用 而且每當實施,果然奏效,司馬昭欣慰地撫著鐘會的背說:“君真吾子房也!”“壽春多贊畫,劍閣顯鷹揚。”鐘會最后建功立業在伐蜀,當司馬昭命其西征,鐘會對司馬昭說:“某料主公欲伐蜀,已畫圖本在此?!彼抉R昭展示,圖中細載進軍路線、安營下寨、屯糧積草之處,“從何而進,從何而退,一一皆有法度”。司馬昭大喜。
司馬昭多疑兇險,他為鐘會出師送行,邵悌私下對司馬昭說:“今主公遣鐘會領十萬兵伐蜀,愚料會志大心高,不可使獨掌大權 ”司馬昭笑曰:“吾豈不知之?”才高人嫉,功高主憚。鐘會、鄧艾滅蜀后擁兵自重,功高震主,不管謀反與否,在司馬昭手下,終難免“狡兔死,獵狗烹”的下場。滅蜀后,鐘后與鄧艾爭功。姜維幫助鐘會為除掉鄧艾,妄奏鄧艾專權,大有反意。司馬昭一面命鐘會收捕鄧艾,一面自提兵屯于長安。鐘會大驚:“吾兵多艾數倍,若但要我擒艾,晉公知吾獨能辦之。今日自引兵來,是疑我也!”鐘會深知司馬昭對臣下陰險猜忌,刻薄寡恩,便私下與姜維密謀,矯郭太后的遺詔,討司馬昭,以正弒君之罪。司馬昭的多疑、兇險和殘忍,導致和加速了鐘會的反叛。鐘會請諸將宴飲,宣告起事。諸將不服,鐘會乃扣押之??上х姇e事之后,對屬下將領不服的處理,猶豫不決。當斷不斷,招致將士嘩變,在亂軍中被殺死。時年尚不及四十歲。
“不學陶朱隱,游魄悲故鄉?!贝嗽娋湔f鐘會之悲,在于“不學陶朱隱”,即功成身退。然而,話說回來,明知官場險惡,可那些封建官吏又總是“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杠”。對權勢的追逐是封建官場起動和運作的內驅力。封建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總是不擇手段地鎮壓臣下,特別是對待那些震主的功臣。因此,誅戮功臣歷朝皆成慣例。伐蜀,既是戰馬馳騁,刀槍劍影,生死拼搏的軍事斗爭;又是爾虞我詐,爭權奪勢,互相殘殺的政治爭斗。鐘會、鄧艾,功成名就之日,便是命絕身亡之時,他們都扮演了歷史悲劇的不同角色!
上一篇:三國詩詞《鄴中歌》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銅雀臺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