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彭紹升·表微
沈忠伯館【1】于上津橋程氏, 司出納無茍, 與人交諾必誠, 行不蹈非禮。予友汪大紳亦授徒【2】程氏,見而異之曰:“子性耶,亦習而安之耶?”曰:“吾嘗聞教于黃先生若木矣。始吾貧且困,皇皇然【3】如有失也,汲汲然【4】常有求也。‘噫,殆矣!’黃先生進而教之曰:子毋然,吾語【5】子,吾昔??嘭殻蝗占Z不繼,將出門干【6】人。步于庭, 日方午,顧影忽自咤【7】曰:‘咄,七尺男子,負圓履方【8】,不自重,乃從人道一乞字耶?且我命固當死, 出門將安之?’遂閉門兀坐者三日,病且僵【9】。忽聞叩門聲,強起,徐行啟門,則故人者引一力【10】,儋【11】粟兩斛,錢兩貫,入門而吁曰:‘吾過矣,吾過矣!吾固虞子之不以困告也,吾不意子之困至于斯也!’扶予坐,呼力買薪煮湯與粥,盥【12】而食之而后去。嗣是予常常閉門,然糧盡輒繼,亦不知何以致之也。子其勉之!吾聞先生言,知命之不可為也,求者之徒自苦也,而志定,至于今,守之。”又言:“先生為人坦白,善誘人習青鳥家言【13】。為人度地,輒曰佳,欲其子之速葬也。審向背,謹趨避而已。饋以金,不啟封,投之甕【14】中。子昏,方與人弈,門無賀者。忠伯肅衣冠上堂欲致禮,先生不顧, 已而謂曰:‘忠伯,爾亦如許俗耶?’忠伯謝不敢?;蛴盅韵壬矣谀緸^時,冒雨入城,輒著木屐,往返六十里。或曰:‘泥滑且顛。’先生曰:‘吾腳頭有眼?!韵膊瑁A雨水數十甕??椭粒八勺优攵嬛?。晨起東向坐,吸日華以為常。既老,神明不衰,卒年八十余?!?br>
【注釋】
【1】館:舊時指塾師教書的地方。
【2】徒:學生。
【3】皇皇然:恐懼不安的樣子?;驶剩沧骰袒?。
【4】汲汲然: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的樣子。
【5】語(yu):告訴。
【6】 干(gan): 求。
【7】 咤(zha): 叱怒。
【8】 負圓履方: 昔人謂天圓地方, 故稱立在天地之間為負圓履方。
【9】 僵: 仆倒。
【10】 力: 人役。
【11】 儋(dan): 擔。
【12】 盥(guan): 洗手、洗臉。
【13】 青鳥家言: 秦青鳥子, 著 《青鳥經》, 所言皆堪輿術。
【14】甕(weng): 汲水的瓶子。
【賞析】
表微, 就是表明幽微的事情。
文章先記敘、介紹沈忠伯的為人。他在上津橋程氏家坐館,出納財務, 一絲不茍, 以真誠作為與人交往的準則, 以禮儀作為自己行動的標尺。由此而知, 他是一個深得封建禮教真諦的讀書人。他的處世待人的規范, 引起彭紹升的朋友、在程氏家中教授學生的汪大紳的驚奇。汪大紳便問他:“子性耶, 亦習而安之耶?”意思是說, 就你的性情而言, 你就以這樣的生活而習以為常嗎? 對自己的處境便心安理得嗎?一問引來沈忠伯的滔滔不絕的回答。
沈忠伯回答的內容。就是關于他受教于黃若木先生的經過, 這也是他處世待人態度的形成過程和原因。從此而后的內容都是沈忠伯的答話, 而沈忠伯在回答中著重介紹了黃若木的處世待人的態度。所以, 簡而言之,《表微》是一篇以沈忠伯的敘述來介紹黃若木的記敘散文。
先說黃若木先生吧! 他常常苦貧, 甚至到了無糧為繼、出門求人方可得以繼續生存的地步, 窮可謂甚矣! 但當他看到日影下的自己的身影時,便憤然地怒斥自己。他認為七尺男子, 頂天立地,怎么能向人說一個“乞”字呢? 再說, 如果命中注定該死, 出門又往哪里去呢? 這當然是典型的隨遇而安、聽天由命的思想, 是不足取的; 但是, 僅就人的骨氣而言, 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在他萬分窘迫之中, 卻有朋友帶一人役擔粟攜錢來助,才使他免于一死, 這似乎有點天無絕人之路的意味, 但更重要的是歌頌了故人的情誼。這樣的友人實屬難得, 它也說明人間畢竟還有同情, 救人之心終歸并未泯滅。
聽天由命和與世無爭大概是一對孿生兄弟。黃若木既聽天由命, 又與世無爭。于是文章的后半部便是沈忠伯介紹黃若木與世無爭的所作所為。從這些簡略的記敘中, 我們看到黃若木性格中積極的一面: 他待人真誠,勸人為善; 他不貪錢財, 別人饋贈的錢財, 連打開也沒打開, 便投到汲水的瓶子中;兒子結婚之時,他卻在門口與他人下棋,笑沈忠伯整肅衣冠上堂致敬為俗人之舉;住在木櫝時,腳著木屐,往返城內外,還風趣地說“吾腳頭有眼”;家貯雨水,以雨水松子烹茶而熱忱待人;晨起東向坐,吸太陽的精華以養身。這些是他處世態度,又是他養身之道,所以才年老而不衰,活至八十余歲。
通過文章的記敘,可以使人鮮明地看到黃若木的思想道德和性格特征。這種思想道德、性格特征使當初對貧且困“皇皇然如有失也,汲汲然常有求也”的沈忠伯淡泊于人世,甚至于樂天而安命,他總結道:“吾聞先生言,知命之不可為也,求者之徒自苦也,吾志定,至于今,守之。”這顯然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他使自己屈從于天命之下而不再追求、奮進。因此,我們在肯定沈忠伯“司出納無茍,與人交諾必誠,行不蹈非禮”的同時,還要看到他處世哲學的消極一面。
再說黃若木的那位友人吧! 當黃先生“病且僵”,危在旦夕之際,他如同福星一樣降臨,又帶人,又帶物,又送糧,又送錢。他進門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呼自己的過錯,錯在哪里?憂慮朋友不以困苦告訴自己,而沒有想到朋友會窮困到將死的地步,于是“扶予坐”,安排跟來的人役買柴,煮湯,熬粥,給黃先生盥洗,喂食完畢才離去。自此而后,黃先生“糧盡輒繼”,無疑是這位友人在關心他,在接濟他,實在值得欽佩與稱贊。作者突出地描寫這一人物的語言、動作,“吾過矣,吾過矣!”“扶”、“呼”等把一個無姓無名之人的坦誠之心奉獻給讀者。
從內容的分析中,我們看到了黃若木,黃若木的友人,沈忠伯三人的共同思想品德。他們莫非也是“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作者很注意通過對人物語言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思想品德、內心世界。著墨不在多,卻表現了個性化、典型化。
《表微》一文的結構也很有特色。針對汪大紳的提問,沈忠伯做了長篇大論的回答,其中心內容是介紹黃若木先生,但它不是客觀地介紹,而是把自己思想感情的變化穿插其中,前后對比,前呼后應,令人深信他確實是“聞教于黃先生若木”之后,才“知命之不可為也”。作者又以黃若木之口介紹了他的那位友人,尤其轉述了他的語言,使這一人物形象一樣具體、鮮明。沈忠伯介紹黃若木,黃若木又介紹他的朋友;沈忠伯的敘述中有黃若木的語言,黃若木的敘述中又有他朋友的語言。緊湊的結構省去了許多交代人物關系和故事前因后果的筆墨,使全文如一長鏈,環環相扣而不脫節,讀者也可以得到一氣呵成地讀完而體味其含義的藝術享受。
彭紹升以他的記敘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從而闡明他知天安命、修身養性的處世哲學,這就是作者抉發的幽微的事情。
上一篇:《古文觀止·《谷梁傳》·虞師晉師滅夏陽》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周密·觀潮》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