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樸《七言詩·七夕》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楊 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原詩今譯】
不知牛郎七夕有些什么想法,
應邀織女穿梭織出燦爛云霞。
年年啊,都要給予人間巧慧,
但不知人間的機巧多得可怕。
【鑒賞提示】
人們都知道,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宋的這種主理的詩,對那些喜好唐詩的人來說,常有味同嚼蠟之感。但詩如能用簡捷的句子,深刻地表達一種哲理,也不能不說有其特殊的妙趣。楊樸的這首《七夕》,就是具有這種妙趣的哲理詩。
中國古代的民間神話傳說中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因附會于七月七日這一天天象中的變化,而顯得異常神奇和美麗,人們往往被那動人而又堅貞的愛情故事和傳說中織女的聰慧、智巧所感動。每年的七月七日,人們都要在庭院中擺好各種貢品,懷想牛郎、織女那美麗、動人的愛情,乞求織女將她那聰明和智巧賜給人間。
詩的作者從牛郎、織女七夕踏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發(fā)端,別出心裁,表達了作者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首聯(lián)兩句設問: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織女來織滿天的錦繡云霞。這里的“須”字,當“非得”來解,是一種懷疑和否定,從正面來解釋,就是沒有必要來邀請織女做這一切。這兩句來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為人們一般都把牛郎織女的神話作為美妙的故事來接受,對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從來提出過質疑。以為神勝過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間的一切都要聰明許多。但詩人卻對此表示懷疑。前兩句的這種懷疑只涉及到神話故事本身,但這已足以造成懸念,使人想看出詩人打的到底是什么啞謎。這兩句為詩的末聯(lián)所發(fā)的奇論,做了有力的鋪墊。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意思是說,每年人們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織女乞求賜予刺繡、紡織等的聰慧、智巧,但實際上,人間的智巧已經是很多了,多得有點可怕。詩人在這里并非是在贊揚人間的機巧,而是來了一個大轉彎。詩人此時想起的不僅僅是人間創(chuàng)造幸福的巧智,還有行惡的智巧:有巧取豪奪,互相傾軋,以及繁復、雜多而又絞盡腦汁的鉤心斗角。詩人賦予末一行詩中的“巧”的含義已經不同于第三行詩中“巧”的含義。恰是這種新的含義,不無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寬了詩思的領域,這就使詩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處開掘,使詩具有了橫空出世、奇崛詭辯之美。是的,當人間充分運用他的機巧來進行鉤心斗角的時候,還要邀織女來做什么呢?從四句詩的整體和詩情的深入來看,詩人的憤世嫉俗之情表現(xiàn)得很是恰當、巧妙、深刻。
楊樸在那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種思想和見識是很深刻的,加之詩語簡練、曉白、樸實,就使詩思凝重、洗練,很有趣味。
上一篇:蘇軾《七言詩·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牧《七言詩·七夕》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