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蓁《鏡子的人們》原文|注釋|賞析
據說鏡子這東西,是能夠把無論什么人,或無論什么東西,——總之,一切擺在它面前的一切底好壞美丑,都絲毫不爽地照了出來的。
在一切東西方面說,究竟它們是否需要一面鏡子,這,我可不知道; 而在一切人方面說呢,似乎確有些人需要一面鏡子藏著,不時地將自己對著它,照了一照,或照了幾照。
所以,自從有鏡子這東西出現的時候起,我想就有些人因此日漸驕傲起來,覺得鏡子格外可愛; 而也有些人,因此感到非常難受,覺得鏡子就根本不應有。——這緣故,就為了前者在鏡子里能看見他自己的好處、美處,而后者,卻只能在鏡子里看見他自己的壞處、丑處。
介乎這兩者之間,另外還有些人,他們雖然在鏡子里看見自己的壞處、丑處,但也頗想因此借這鏡子的反映,慢慢地將他們自己那壞處、丑處設法文飾過去,而使自己能得再在它里面看見自己那日臻于全美的好處、美處的,實在亦復不少。
于是,這些人就覺得一方面鏡子是不怎么可愛的,但另一方面,也覺得鏡子確有幾許可愛的了。
鏡子之為用,其實就是這么一點點,而鏡子之為鏡子,也好象無私地似的:——它不諂媚一切人,爽直地告訴一切人你到底是一個如何的形象。
雖然如此,可是鏡子也只能告訴一切人你到底是一個如何的形象為止,而除此之外,卻不能辨別出那個被照著的人的形象以外底好壞美丑的了。而且就它自己說,甚至連它自己的形象如何,它也不能得知一二。
目今天下,頗有許多人希冀自己能做一面鏡子,他們企圖以自己的智慧,照出旁的人的好壞美丑來給一切人們看看;但不幸的,是這些鏡子的人們,他們當照著旁人的時候,惟能照出旁人的壞處丑處來,而于旁人的好處美處呢,卻全都給他們的一種反光作用,干凈地盡被抹煞掉了!往往在有時候,他們還想借旁人的壞處丑處,愈加襯出自己的好處美處來在一切人面前夸耀著,——于是在他們的感覺,也仿佛只有他們才配做這一切人中間的一面鏡子似的。
然而這結果,怎樣呢?
這結果,也恰如鏡子那么地,這些人們卻只能看出了旁人,而忘記了他們自己。
我因無以名之,姑名之為鏡子的人們。
(1935年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版《人間隨筆》)
賞析 如何做人,本是一個大題目。如果用思辨的語言講起來,可以講出一通大道理,但那就成為一篇標準的論文了。而這篇文章構思新巧,它以鏡子作為人的對立物,又以鏡子作比喻,通過幾種人對鏡子的不同態度,深入淺出地揭示出應該如何做人的道理。鏡子之為用,在于人們用來自照。文章的前半部分正是從“照鏡子”這一生活現象出發,簡明而生動地寫出三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一是有人從鏡子中看出自己的美處,因而愛鏡子; 二是有人從鏡子中見出自己的丑處,因而不愛鏡子; 三是有人從鏡子中既見到自己的美,也見到自己的丑,因而覺得鏡子可愛又不可愛。這種種態度,雖不無可議之處,但人們都希望自己美,因而想掩丑揚美,也是人之常情。文章于不動聲色的述說中,批評了這幾種人的做法之不足,而贊揚了鏡子的“不諂媚一切人”的公正的品格。
但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筆鋒一轉,說鏡子只能告訴一切人是如何的形象,卻不知道“它自己的形象如何”。由這180度的大轉彎,引出了“希冀自己能做一面鏡子”的人,而且這種“鏡子”只照出一切人的丑處,以“襯出自己的好處美處來”。這種人,才是文章的主要矛頭所向。這里,行文雖然陡轉,但因是借鏡子的自然品格而轉折,所以顯得自然天成,不著痕跡。
文章通俗易懂,既不引經據典,旁征博引,也沒有生僻艱澀的字句,能于自然暢達中給人以啟示。文章的風格既樸實,又帶點幽默味。例如,“在一切東西方面說,究竟它們是否需要一面鏡子,這,我可不知道”。這是用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思辨方式,來說明物我互不相通的道理,雖然未必科學,卻增強了文章的幽默感。同時,文中沒有使用華美艷麗的詞藻,鋪陳繁雜的描述,也沒有刻意求工的斧鑿痕跡,通篇自然生動、洗煉潔凈,流露出一種特別的情致和樸實的格調。
上一篇:夏衍《野草》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廖沫沙《閑情救國》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