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元好問
久旱雨亦好,既雨晴亦佳。
胡床對朋友,樹影含清華。
墻東有洿池,欹忱聽鳴哇。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山西秀容(今忻縣)人。是我國歷史上金、元之際的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是當時中原先進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文,名重當時,留芳后世,獨領一代風騷。
這首詩是《讀書山月夕》詩兩首中的第二首。“久旱雨亦好,既雨晴亦佳”,是說久旱下雨是好的,但已經下雨了,天晴也是好的。它反映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發生變化的哲學道理:久旱了,天晴不好,下雨好;已經下雨了,多下雨不好,天晴好。古代的《四喜詩》寫了人生的四大喜事,第一件大喜事就是“久旱逢甘霖”:久旱逢甘霖是大好事。如果久旱之后連續下雨不停,就有可能造成水災,這時天晴又是大好事。這就是說天下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一定限度,矛盾就會轉化。任何事物都不應當違背物理天常。這兩句詩所敘寫的物理,都是人們所能體驗到的相對真理。它所表現的哲理同樣是相對的。在物理與事理之間的關系,往往不是以必然性對必然性,而是以相對性的物理喻相對性的事理。由此,我們可以對詩句的哲理作出許多延伸:天下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萬事萬物之間,在一定條件下,或互相對立,或互相轉化,或互相制約,或互為利用。久旱盼甘霖,雨后盼天晴。生活的哲理就是如此簡單而有趣。
上一篇:《詩情·[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貧家婦·[清]馬生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