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條鬧肺榕,
許名同過照。
雷眉么多炒,
送年少便厘。
正間花厘陋,
雙茍又有龍。
送許同立價,
定舊話百春。
——清·李調元輯《粵風》卷三
這首苗族歌謠多雜以苗語,未經翻譯。為了便于理解,且試譯如下:
送條榕木擔,
以此來定情。
扁擔無甚好,
貴在情意重。
中間刻鮮花,
兩頭畫蛟龍。
作歌于其上,
佳話傳百春。
普天之下,青年男女間所贈定情之物多有不同,有贈帕的,有贈書的,有贈劍的,有贈照片的,有贈手鐲、戒指、手表、項鏈的,也有贈金錢的。所贈不同,趣味亦異,目的卻都為情。
苗族青年所贈有些特別。他們相送的是一條普通的榕木扁擔。然而誠如詩歌中所說,扁擔雖說不怎么貴重,但禮輕情意重,只要人好便好。(“雷眉么多炒,送年少便厘。”)
之所以有此種贈法,乃與苗族人民的生活習性密切相關。苗族分布在貴州、云南、湖南、四川、廣西、廣東、湖北等地,以貴州為最,且多居于山林。外出打柴、狩獵、運輸等均離不開扁擔,扁擔是他們向大自然索取財物的需要,也是自衛的需要。它雖然平凡,卻能創造不平凡的價值。戀人們以此相贈,正寄托了他(她)們對未來生活的祝愿,希望情人能肩負人生及家庭重擔,創家立業。
然而,男女相贈的信物畢竟還需要有超實用的審美價值。所以這條榕木扁擔也就被著意裝扮起來。它的中間畫滿了美麗的花朵,兩頭又畫上飛舞的蛟龍。(“正間花厘陋,雙茍又有龍。”)不僅如此,還在上面寫上了情歌(“送許同立價”)哩。這樣,以審美形式藻飾實用功利的一條榕木扁擔,不只成了定情之物,而且對于情人的勞動生產有著促進和鼓舞的作用。
這只有既講究生產勞動又講究美的人才能創造出來,它濃縮了苗族勞動人民對生活和人生的理解。而那些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人是不可能在勞動和審美的結合上來完成自己的定情手續的。記得有一首這樣的詩:“帕出佳人分外香,天公交付與情郎。殷勤賦與相思句,牽著紅絲入洞房。”原來,那希望“牽著紅絲入洞房”的人拾得一方手帕,便給丟手帕的佳人寫下這首詩來。這種求情與定情方式與苗人以藻飾的扁擔相贈比將起來,一個輕薄酸腐,一個質樸美好,洵屬兩種不同的情調。
上一篇:《芝麻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英國鬼到開灤(節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