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斫得龍光竹兩竿, 持歸嶺北萬人看。
竹中一滴曹溪水, 漲起西江十八灘。
〔嶺北〕指五嶺以北的地區。〔曹溪〕在廣東曲江縣東南雙峰山下。唐儀鳳中,邑人曹叔良舍宅建寶林寺,故名曹溪。又禪宗別號。以六祖慧能(公元638至713年。唐代僧人。佛教禪宗第六祖。)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名。〔西江〕珠江干流,在廣東省西部。
此詩作于宋徽宗靖國元年(1101),當是時詩人奉詔回京,為贈別其好友龍光長老而作。詩中的真情流露,使我們不難看出二人的殷殷惜別之情,同時體味到詩人對龍光長老禪學修養博大精深的由衷贊羨。
起首句“斫得龍光竹兩竿”看似平淡,如信手拈來,但其間蘊意之深,卻是非大手筆而不可為。正如陶明濬《詩說雜記》所謂“真能詩者,不假雕琢,俯拾即是”。這是意之愈深,象之愈淡的詩境。龍光長老身遁空門,摯友別離,親手砍下翠竹兩竿相贈詩人,一喻“青青翠竹,盡是法身”之禪意。翠竹貌似無情,實則有性,用它相贈友人,可見佛家弟子的良苦用心。二贊詩人有如挺拔翠竹的高風亮節,勉勵詩人時時處處以翠竹為侶,不向多舛的命運低頭,自始至終保持冰清玉潔的高尚品質。亦喻“君子之交淡如水”,個中眷眷深情,感人至深。“持歸嶺北萬人看”表明詩人已體悟到龍光長老贈竹的喻意,對兩竿翠竹極為珍視,盡管歸路迢迢,卻始終帶在身邊,并向“萬人”展示,自然也使得眾人對此摯交十分景慕。
“竹中”二句,筆峰陡起,神氣俱來。“一滴水”與“十八灘”對映鮮明,其間著一“漲”字,化靜為動。這一夸張手法揮灑成兩種迥異的境界,大開大闔,頗具氣勢。此時的詩人如“羽化登仙”,思想進入了廣闊的宏觀境界。由此可見方東樹《昭昧詹言》所論“坡公之詩,每于終篇之外恒有遠境,匪人所測。……其一段忽從天外插來,為尋常胸臆中所無有”,實非夸飾之辭。“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的含義有兩個層次的理解。其一,詩人此處所抒之情,是前兩句詩情的升華。“一滴曹溪水”喻龍光長老贈竹的一片深意,仿佛“西江十八灘”的急流在詩人心中激起了萬般思緒和無限感慨。其二,詩人對龍光長老的禪學修養作了更進一層的稱頌。用“一滴曹溪水”喻龍光長老悟得禪宗真諦。曹溪因六祖慧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名,以后“凡言禪,皆本曹溪。”“西江十八灘”這一意象是指博大精深的千種禪意,萬般禪法。至此,詩人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詩人的這首暮年力作,已臻自然天成、爐火純青的境界,使我們分明地感到詩人對世間美好事物與珍貴友情的無限眷戀,同時,也隱隱地體味到詩人對佛理參悟的真誠和認真。
上一篇:《贈從弟·漢·劉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四首選一)·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