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東方公足下2:文章道弊五百年矣3。漢魏風骨4,晉宋莫傳5,然而文獻有可征者6。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7,彩麗競繁8,而興寄都絕9,每以永嘆10。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11,風雅不作12,以耿耿也13。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14,骨氣端翔15,音情頓挫16,光英朗練17,有金石聲18。遂用洗心飾視,發(fā)揮幽郁19。不圖正始之音20,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孔21。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22仆以為知言也23。故感嘆雅制24,作《修竹詩》一篇,當有知音以傳示之25。
【注釋】 1東方:指東方虬(qiu 求),陳子昂的詩友。左史:官名。東方虬于武則天時任左史。修竹篇,陳子昂寫給東方虬的詩篇。本文即這篇詩前的小序。 2公:足下,都是對人的尊稱。 3文章:泛指詩歌、散文。道,此指為文之道。弊,敗壞。五百年,自晉至陳子昂生活的初唐為四百多年,這里是舉其成數(shù)說的。 4漢魏風骨:就是指建安(漢獻帝年號)風骨。建安時期的文學以詩歌成就為最高,不少作品都能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精神,反映出社會的真實面貌,有的表現(xiàn)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情調(diào)慷慨悲涼,語言質(zhì)樸剛健,這種特色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風骨,詩歌創(chuàng)作中內(nèi)容與形式統(tǒng)一以后所表現(xiàn)出的藝術力量。 5 宋:南朝劉宋王朝。6 文獻:圖書資料。征:證明,查考。 7 仆:自身謙稱。齊梁:南朝的兩個朝代名。 8 彩麗競繁:競相追求華麗、繁富的辭藻。 9 興寄:指用比興手法寄托情志,寫出有深刻內(nèi)容的詩文。 10 每:常常。11 逶迤(yi移)頹靡:不斷衰落。逶迤,曲折延續(xù)不斷的樣子。頹靡,衰敗萎靡。 12 風雅:指《詩經(jīng)》中的風詩、雅詩,這里用作優(yōu)秀詩歌的代稱。作:興起。 13 耿耿:不安的樣子。 14 一昨:前些日子。解三:名字不詳。三,指排行第三。明公:對人的敬稱,指東方虬。所作《詠孤桐篇》,今已失傳。 15 骨氣端翔:即骨端而氣翔。骨,指作品的內(nèi)容。端,端正,詳密。 16 音情頓挫:音調(diào)、情感有抑揚起伏。 17 光英朗練:富有文采而又明白簡練。光英,光彩。 18 有金石聲:形容作品的內(nèi)容和語言都美。《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 19 用:以,因此。飾視:擦亮眼睛。飾,拭。幽郁,郁結(jié)隱秘的感情。 20 不圖:想不到。正始之音:正始(魏齊王曹芳年號)時期,代表作家為阮籍、嵇康,他們都有較進步的政治思想,不滿現(xiàn)實的腐朽,所寫作品在基本精神上仍能繼承“建安風骨”的傳統(tǒng)。 21 建安作者:指“三曹”、“七子”。相視而笑,看到這種情況都為之高興。 22 解君:即解三。君,對人的敬稱。張茂先:張華字茂先,西晉初年著名詩人。他有積極進取精神,不滿意士族階級的醉生夢死,寫過一些揭露士族腐朽的詩篇。何敬祖:何劭字敬祖,西晉初年人,博學善為文。東方生:指東方虬。生,“先生”的省稱。比肩:并肩,是說成就相等。23 知言:有見識的言論。 24 雅制:高雅的創(chuàng)作,指《詠孤桐篇》。25 知音:知己,指理解自己的人。以傳示之:把《修竹篇》傳給他看。
【今譯】 東方公足下:為文之道敗壞已經(jīng)五百年了。建安風骨,到晉、宋時期已無人繼承,然而從文獻資料上是可以考察的。我曾在空閑時閱讀齊、梁時期的詩歌,那時都爭相追求華麗繁富的辭藻,用比興手法以寄托情志的情況全沒有了,常常因此長嘆。想到古人有興寄之作便時常擔心詩歌會不斷衰落,象風詩、雅詩那樣的詩歌不再出現(xiàn),因而對此常感不安。前些日子在解三那里見到你所寫的《詠孤桐篇》,內(nèi)容健康充實、氣勢飛動,音調(diào)、感情有抑揚起伏,富有文采而又明白簡練,擲于地會發(fā)出鐘磬般的聲音。因而讀后使人心明眼亮,郁結(jié)的感情得以發(fā)抒。想不到正始詩歌的韻味,在這里又重新看到,真可使建安作者彼引看著感到高興。解三說:“象張茂生、何敬祖這些著名作者,東方生是可以同他們并駕齊驅(qū)的。”我認為這是有見識的言論。因感嘆您這篇高雅的創(chuàng)作,所以我也寫了一首《修竹詩》,倘有理解我的人便可傳給他看。
【集評】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子昂追建安之風骨,變齊梁之綺靡,寄興無端,別有天地。昌黎《薦士詩》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良然。”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一:“唐初群雅競奏,然尚沿六代余波,獨至陳伯玉峍兀英奇,風骨峻上。蓋其詣力,畢見于《與東方左史》一書。”
【總案】 這篇以書代序的短文,在作者的慨嘆與對東方虬詩歌的肯定中,具體反映出作者的文學革新主張。他對晉宋以來的“頹靡”詩風,特別是對齊梁時期“彩麗競繁”的詩歌,深表不滿。旗幟鮮明地主張繼承《詩經(jīng)》和建安、正始詩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主張寫詩要有“興寄”,讀來要使人感到“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很明顯,陳子昂提倡詩歌既要有健康、充實的內(nèi)容,又要有完美的藝術形式,二者應密切結(jié)合,反對內(nèi)容空虛、專講辭藻格律的作品。這種進步主張,完全符合時代的要求。不過,晉、宋、齊、梁間詩也有不少好的作品,本篇有的地方說得過了頭,對此應具體分析。文章語言簡練,剛健質(zhì)實,觀點明確,為唐代詩歌的革新指明了道路。
上一篇:王安石《上人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葉適《東嘉開河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