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瑯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高日出,景無窮也?! ∮我?。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籌觥也。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當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
山谷此詞之體裁,其別致處有二。論筆法為隱括體,隱括歐陽修《醉翁亭記》而成。論體式則為福唐獨木橋體,全詞用同字協韻??煞Q之為全獨木橋體。山谷《阮郎歸·茶詞》隔句用同字押韻,可稱之為半獨木橋體?!蹲砦掏び洝窞樗挝拿?,隱括非易,成功尤難。
“環滁皆山也?!逼鹁淙谩蹲砦掏び洝?下簡稱《記》)首句原文。滁即滁州(今屬安徽滁州市),歐陽修曾任滁州知州。起筆寫出環滁皆山之空間境界,頗有一份在大自然懷抱之中的慰藉感,從而覆蓋全篇,定下基調。下第一個也字,已覺唱嘆有情。“望蔚然深秀,瑯琊山也。”《記》云:“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詞句則更省凈,直指環山中之瑯琊。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更言深秀,倍加令人神往?!吧叫辛呃铮幸砣蝗希砦掏ひ?。”此三句,以倒裝句法,移植《記》中“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直點出意境之核心所在,而語句更加省凈?!拔讨畼芬??!贝艘痪渫瞎P,變上文之描寫而為抒情,詞情遂愈發搖曳生姿。《記》中原無此句,乃詞人統攝原意而自鑄新辭,筆力之巨,顯然可見。翁之樂,何所從來?“得之心、寓之酒也?!贝硕涓爬ā队洝分小白砦讨獠辉诰?,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歷來讀《醉翁亭記》的人,往往最欣賞“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句,而山谷卻寧舍此句而取“得之心而寓之酒”一句,可謂具眼。境由心生,故謂之得。酒為外緣,故謂之寓。此句較“醉翁之意不在酒”,更為內向,更為深刻,可謂有識?!案胺技涯?,風高日出,景無窮也。”此三句,囊括《記》中“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此一節《記》文,極寫瑯琊山朝暮四季之自然神理,其于自然知賞也深,故其樂也無窮。詞句僅三句,于朝暮一節僅以日出二字點出,其余略去,而著力寫四季。這是因為寫四季尤可開拓意境之時間深度,從而與上文環滁皆山的空間廣度相副,境界遂愈感闊大遙深,此類筆法,深得造境之理。只言景無窮,而樂無窮實已寓于其中,這又深得融情之法。凡此在在皆顯示詞人運思之自由靈活。這是作隱括詞乃至一切詞的法寶。
“游也?!鄙掀炀臣茸悖缕銟O寫境中人之游樂。換頭,將《記》文“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躬腰的樣子,指老人)、提攜(須提攜而行者,指小兒),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一節,盡行打并在“游也”這兩字短韻的一聲唱嘆之中。筆墨精煉無倫。下邊著力寫太守與眾賓客之游樂。“山肴野蔌(蔬菜),酒洌泉香,沸籌觥(酒器)也。”籌,是用來行酒令、飲酒計數的簽子。此三句,移植《記》中“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投壺)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泉香酒洌,系泉洌酒香之倒裝,為的是增強語感之美。山肴泉酒之飲食,及此處略寫的非絲非竹之音樂,正是野趣、自然之趣的體現。極寫此趣,實透露出作者憤世之情。眾人之樂以至于沸,又正是眾人與太守同一情趣之證明?!胺小弊痔淼糜辛?,《記》中所無。人心既與自然相合,人際情趣亦復相投,所以,下邊接著寫出:“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碧卦赓H謫別有傷心懷抱,故返歸自然容易沉醉。眾人無此懷抱,故歡然而已。一醉一歡,下字自有輕重。此二句移植《記》中“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下邊,“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三句,移植《記》中“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及“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太守游宴,不用樂工歌妓彈唱侑酒,有“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弦”(《題滁州醉翁亭》詩)的釀泉潺潺水聲助興。其所樂者何?眾人不知,但太守實以與民共樂為樂。妙。“問當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結筆隱括《記》末:“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讀其詞(進而《記》),想見其人,結筆是意味深長的。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化領袖人物歐陽修被貶滁州時所作,《記》中以雍容而平易之文情,表現了超越而深沉的哲思,即天人合一、與民同樂的樂觀精神。山谷此詞隱括《記》文,全篇處處能表現樂于自然、樂于同樂之情景。尤其上片云“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下片云“太守醉也”,又云“太守樂其樂也”,反復暗示寄意所在,可謂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能于隱括之中不失其精神,實為難得。若加苛求的話,則此詞忠實原作有余,創寓新意稍嫌不足。宋詞發展到后來,已彌補此種不足,如朱熹詞隱括杜牧詩,便能另寓哲思。
此詞藝術技巧上之特色,在極巧妙地運用獨木橋體,成功地再現了《醉翁亭記》的神韻。原作共用了二十一個也字煞句尾,最是唱嘆有情,而在散文中別具一格。此詞用也字為全詞同一韻腳,共十二次,較原作已過其半,遂使原作唱嘆有情之神韻,獲致生生不已之重視。可見,用獨木橋體隱括《醉翁亭記》,真有恰到好處之妙。這是山谷聰明過人處。獨木橋體之本身,純屬文字技巧之顯示,僅可稱之小道,山谷此詞,卻可說是小道中之無上高明者。善繼傳統以創新之宋代文化精神,在宋詩中之體現,推山谷為第一人。從山谷此詞,也可見其以故為新之本領。
上一篇:黃庭堅《滿庭芳(北苑春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