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①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②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③
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④
揚枹兮拊鼓,(□□□兮□□);⑤
疏緩節(jié)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⑥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⑦
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⑧
【注釋】 ①吉日:吉利的日子。辰良:“良辰”的倒文,為了與“皇”、“瑯”葉韻。穆:敬。將:介詞,同“以”。愉:通“娛”,此作動詞用,使之快樂。上皇:東皇太一。 ②撫:持。珥(er 耳):劍鼻,在劍柄上,此指劍柄。璆鏘(qiu qiang 求槍):佩玉相撞發(fā)出的聲音。琳瑯:美玉名。 ③瑤席:席華美如瑤玉。玉瑱(zhen 振):壓席的玉器。席鋪在神位前面,上面擺著祭品。瑱,同“鎮(zhèn)”。盍:(he 何):發(fā)語詞。將:舉。把:持。瓊芳:言花草顏色美如瓊玉。 ④肴蒸:祭祀用的肉。藉:襯墊。奠:祭獻(xiàn)。桂酒:桂花浸泡的酒。椒漿:花椒浸泡的湯水。 ⑤揚:舉。枹(fu孚): 鼓槌。 拊: 擊。 本篇皆四句一節(jié), 隔句押韻。 疑“拊鼓”下脫一句,這脫漏的一句應(yīng)葉韻。故譯文在此虛墊一句。 ⑥陳:列。竽:笙類的吹奏樂器,有三十六簧。瑟:彈奏樂器,有二十五弦。倡:同“唱”。⑦靈:《九歌》中的“靈”皆指所祀之神。偃蹇(yan jian眼檢):王逸注:“舞貌。” ⑧五音: 宮、商、 角、 徵、 羽, 是我國古代音樂的五種音階。紛: 盛貌。 繁會: 錯雜。 君: 指東皇太一。 欣欣: 高興地。
【譯文】 吉日良辰好時光,恭恭敬敬祭上皇;手持長劍玉為柄,身上佩玉璆鏘響。瑤席玉器壓四角,供奉鮮花散芳香,蕙裹熟牲蘭為墊,敬獻(xiàn)杜酒花椒湯。舉起鼓槌齊敲鼓,(鼓聲敲得咚咚響);節(jié)拍稀疏而緩慢,吹竽鼓瑟高聲唱。東皇舞美服飾好,香氣菲菲飄滿堂;各種樂調(diào)錯雜響,太一快樂又安康!
【集評】 唐·范攄:“《九歌》云: ‘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蒸蕙肴對奠桂酒。 今例用之, 謂之蹉對。 如 ‘自朱耶之狼狽,致赤子之流離’。不惟赤對朱,耶對子,兼狼狽流離,乃獸名對鳥名。”(《云溪友議》)
宋·洪興祖: (《東皇太一》)[補]曰: “《漢書·郊祀志》云: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 《天文志》曰:‘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 ‘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宮者,太一之居。說者曰:太一,天之尊神,曜魄寶也。’《天文大象賦》注云:‘天皇大帝一星在紫微宮內(nèi),勾陳口中。其神曰曜魄寶,主御群靈,秉萬機神圖也。其星隱再不見。其占以見則為災(zāi)也。又曰:太一一星,次天一南,天帝之臣也。主使十六龍,知風(fēng)雨、水旱、兵革、饑饉、疾疫。占不明反移為災(zāi)。’” (《楚辭補注》卷二)
宋·朱熹:“太一,神名,天之尊神,祠在楚東,以配東帝,故云東皇。《漢書》云: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淮南子》曰: ‘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宮者,太一之居。’此篇言其竭誠盡禮以事神,而愿神之欣悅安寧,以寄人臣盡忠竭力,愛君無己之意,所謂全篇之比也。” (《楚辭集注》卷一)
宋·孫奕: “如 《離騷》、 《東皇太乙歌》 曰: ‘吉日兮辰良。’ 而韓愈《羅池廟記》曰: ‘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其鏗鏘參差之法,當(dāng)有所祖述矣。即此而推,則知有所祖述,而得作文之體者在此。”(《履齋示兒編·詩說》)
明·汪璦:“按 此(《皇太乙》)乃祭天之禮,楚國之典,非民間之俗也。舊說以為楚俗信鬼而好祀,失之遠(yuǎn)矣。如后祭云、祭日、祭山河、國殤之類,豈可謂民間之俗乎?或曰祭天者,天子之事也,楚王安得而祭之?曰,舞八佾以雍徹、旅泰山,其僭亂之事已紛紛于春秋之際矣,其所從來也久矣。又況戰(zhàn)國之世乎!屈子此篇亦但言其享神以誠敬之道,而無暇于他及也。”(《楚辭集解·九歌》)
清·王夫之:“舊說中宮太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則鄭康成《禮》注所謂耀魄寶也。然太一在紫微中宮,而此言東皇。恐其說非是。按,《九歌》皆楚俗所祠,不合于祀典,未可以禮證之。太一最貴,故但言陳設(shè)之盛,以僥神降,而無婉戀頌美之言。且如此篇,王逸寧得以冤結(jié)之意附會之邪?則推之他篇,當(dāng)無異旨。明矣。”(《楚辭通釋·九歌》)
清·蔣驥:“《九歌》所祀之神,太一最貴,故作歌者但致其莊敬,而不敢存慕戀怨憶之心,蓋頌體也。亦可知《九歌》之作,非特為君臣而托以鳴冤者矣。朱子以為全篇之比,其說亦拘。”(《山帶閣注楚辭·九歌》)
清·陳本禮:“箋《東皇太乙》曰:況此章屈子之用意尤深。蓋以姣巫之樂東皇,喻鄭袖以惑懷王也。故前不著一語迎神,后不著一語送神。突然而起,劃焉而往,愛于《九歌》。第一章中即隱寓此意,以待千百后世明眼以一發(fā)其覆也。”(《屈辭精義·九歌》)
【總案】 太一,古代奴隸主或封建統(tǒng)治者所制造出來的天之尊神,其名約起于戰(zhàn)國,有至高無上之意,也就是上帝。太一的祠廟在楚東,故稱東皇,全稱為東皇太一。本篇為群巫的合唱歌舞詞,也可看作是整個祭典的開場白。古代的上帝都是抽象的,無名號的,因之詩中沒有去寫上帝的特點,沒有正面對上帝形象作具體描繪,也未進頌美之言,而主要寫祭祀的陳設(shè)和祭品之美盛,樂舞之豐富多采,上帝服飾之華麗,并表示敬神之虔誠,邀神降臨,祝神欣悅康寧,跟《九歌》中所祠諸神不同。本篇極描擬之能事,句子優(yōu)美,文采斐然,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以清新飄逸見長,一向為人傳唱。
上一篇:詩經(jīng)《國風(fēng)·齊風(fēng)·東方未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jīng)《國風(fēng)·鄭風(fēng)·東門之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