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風(fēng)王風(fēng)·中谷有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①有女仳離,慨其嘆矣。②
慨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③
中谷有蓷,暵其脩矣。④有女仳離,條其嘯矣。⑤
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⑥
中谷有蓷,暵其濕矣。⑦有女仳離,啜其泣矣。⑧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⑨
【注釋】 ①中谷:山谷中。蓷(tui推):草名。俗稱益母草。暵(han漢):枯萎。②仳(pi匹)離:分離,指被丈夫拋棄。③遇人:指嫁人。艱難:不幸。④脩:干肉,這里形容草干枯。⑤條:長。嘯:噓氣出聲,指嘆氣。⑥不淑:不善。⑦濕:通“”,干燥。⑧啜(chuo綽):抽泣。⑨何嗟及矣:即“嗟何及矣”,后悔莫及之意。
【譯文】 山谷中長著益母草,蔫不拉嘰要枯干。有位女子遭遺棄,感慨把氣嘆。感慨把氣嘆,只因嫁人遭磨難! 山谷中長著益母草,蔫不拉嘰要干枯。有位女子遭遺棄,長嘆悲聲出。長嘆悲聲出,只因嫁了個壞丈夫! 山谷中長著益母草,枯焦衰萎蔫不嘰。有位女子遭遺棄,嗚咽聲聲泣。嗚咽聲聲泣,后悔莫及空嘆息!
【集評】 《毛詩序》:“《中谷有蓷》,閔周也。夫婦日以衰薄,兇年饑饉,室家相棄耳。”(《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卷四)
宋·謝枋得:“此詩三章,始暵其干,中暵其脩,終暵其濕,言物之暵,一節(jié)緊一節(jié)。始慨其嘆,中條其嘯,終啜其泣,民之怨恨,一節(jié)深一節(jié)。始曰遇人之艱難,憐其窮苦也;中曰遇人之不淑,憐其遭兇禍也;終曰何嗟及矣,夫婦既已離別,雖怨嗟亦無及也。”(《詩傳注疏》卷上)
宋·王質(zhì):“嘗見旱歲,道途夫婦相攜相別,有不忍別之情,于男女亦然,此事自古有之。初慨嘆,吐氣之微也;次條嘯,吐氣之猛也;次啜泣,吐聲而又吐液也,此分?jǐn)y之時(shí)也,所見亦然,今古雖異,人情不遠(yuǎn)也。”(《詩總聞》卷四)
宋·朱熹:“兇年饑饉,室家相棄,婦人覽物起興,而自述其悲嘆之詞也。”(《詩集傳》卷四)
清·姚際恒:“此詩閔婦人遭饑饉而作,故云‘有女’。《集傳》謂‘婦人自作’,絕不類。‘仳離’,‘仳’字未詳,合來恐只是‘流離失所’之義。……愚意,此或閔嫠婦之詩,猶杜詩所謂‘無食無兒一婦人’也。先言‘艱難’,夫貧也。再言‘不淑’,夫死也。《禮》:‘問死曰“如何不淑”。’末更無可言,故變文曰:‘何嗟及矣’。干、脩、濕,由淺及深;嘆、嘯、泣亦然。”(《詩經(jīng)通論》卷五)
今·王國維“《王風(fēng)》:‘遇人之不淑’,猶言遇人之艱難。不責(zé)其夫之見棄,而但言其遭際之不幸,亦詩人之厚也。”(《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觀堂集林》卷二)
今·陳子展:“……自作他作,勿可爭論,即自作而托他人口吻,固亦可能。要之必為婦女之作,可與《谷風(fēng)》、《氓》同讀。愚見,在奴隸制社會的底層?jì)D女,實(shí)為奴隸之奴隸,有被夫家男權(quán)鬻賣殺戮之虞,恐無男子肯為鳴其不平者也。”(《詩經(jīng)直解》卷六)
【總案】 這是一首棄婦詩,以蓷草干枯起興,悲嘆婚姻的不幸。《詩序》、《集傳》謂以“兇年饑饉,室家相棄”,大體可以;但《詩序》又冠以“閔周”之說,卻未免牽強(qiáng)。棄婦之詩,在三百篇中還有《邶風(fēng)·谷風(fēng)》、《衛(wèi)風(fēng)·氓》等,女主人公多于被棄之后撫今思昔,或眷戀當(dāng)年,纏綿而凄切;或痛責(zé)負(fù)心人,憤激而剛強(qiáng)。但本篇的女主人公卻無心思前想后,三章之中,從“遇人之艱難”到“遇人之不淑”以至“何嗟及矣”,聲聲痛切凄楚,卻只是一味悲嘆自己命運(yùn)不幸,所嫁非人。大概這就是她此時(shí)內(nèi)心自我反省的全部歷程和結(jié)果吧?想必她已是欲訴無語,欲哭無淚,除了命運(yùn)之外,已別無所怨了。姚際恒論《詩》,多反對《詩序》、《集傳》而每有新見,對于本篇,他認(rèn)為是“閔嫠婦”“遭饑饉”之作,雖似乎不盡合理,但也不無可取之處,可備一說。
上一篇:漢詩《朱穆·與劉伯宗絕交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漢詩《漢樂府民歌·烏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