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中外哲理詩賞析
一上高城萬里愁, 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 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 故國東來渭水流。
《咸陽城西樓晚眺》,詩題一作《咸陽城東樓》,因與詩中所寫和作者自注不符,所以今人多不取后者為題名。許渾的詩中有不少登臨懷古之作,這首《咸陽城西樓晚眺》,語言整密,氣勢雄渾,在如畫的寫景中寄寓懷古的深沉感慨,并且形象地兆示了重大變故將要發生的跡象,景意俱佳,情理兼勝,是許渾登臨懷古詩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首句即起勢不凡,“一上”高城即生“萬里”之愁,巧用兩個懸差極大的數字,收到一種特有的藝術效果。次句寫登上高樓所見景物:蒹葭蒼蒼,楊柳依依,渭北水湄風物仿佛江南汀洲草樹,這一句寫景透露了首句登高而望所生“萬里愁”的性質。詩人家在江南潤州,眼前景物略似江南,觸動身在異鄉的詩人的思鄉之情,“萬里愁”即懷鄉思親之愁。句中“蒹葭”、“楊柳”出自《詩經》中秋日懷人的《蒹葭》篇和征夫思鄉的《采薇》篇,是積淀著濃摯的“懷人”、“思親”情感的古老的“原型意象”。從寫法上看,首句“萬里”放筆推開,虛摹籠罩,次句用眼前所見,結實收住,一虛一實,開合擒縱,極有法度。
三、四句寫詩人為鄉愁所困擾,樓頭凝佇, “遠望可以當歸”之際,看到城南磻溪之上,一片云氣水氣飄浮彌漫;西斜的夕陽,漸漸隱沒到寺閣之后。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溪云初起”是作者南望所見,因懷鄉而南望,承上句“蒹葭楊柳”,由水邊之景寫到水上云生。水煙茫茫,暮靄沉沉,阻遮了詩人南望懷鄉的視線。這時,詩人轉而西望,看到西沉的落日已隱沒于慈福寺閣樓的后面了。由詩句寫景和自注顯示的方位,可知作者的立足點是在咸陽城“西樓”而不是“東樓”,“日沉閣”與第五句的“秦苑夕”同應題中“晚眺”二字,所以,詩題當以作《咸陽城西樓晚眺》為是。日落之際,云起風生,颯然而來,蕩滿空樓。憑欄眺望,悵楚不甘的詩人意識到:一場風雨即將來臨了。
五六句寫詩人迎著撲面涼風,危樓獨倚,將視線投向漢宮秦苑。但見秦苑的黃昏一片荒草萋迷,漢宮的樹木滿是瑟瑟黃葉,鳥兒在風中倉惶翻飛,急于投棲,蟬在雨前不住地嘶鳴,傳達出一種荒落驚懼焦燥不寧的氣氛。咸陽是秦漢的故都,舊時的皇家禁苑,巍巍宮殿,如今是荒草滋蔓,野樹雜生,強盛的秦漢帝國早已土崩瓦解,灰飛煙滅。這兩句寫秦苑漢宮的荒涼秋景,詩的意脈至此轉入懷古之情的抒發。
七八句寫由秦苑漢宮的荒涼秋景引發的詩人千古興亡之嘆。“行人”是作者自指,也可泛指過往之人;“當年事”即秦漢興亡之事。盛極一時的秦漢王朝都歸滅亡,詩人痛感歷史不堪回首,所以說:“莫問”。咸陽,這秦漢的故都,昔日繁華早已消歇,唯余悠悠渭水,不舍晝夜地向東奔流,流走了多少歲月,流走了多少豪杰,流走了幾家幾姓的社稷江山。結句包含著詩人懷古所產生的沉重歷史感,以“渭水東流”作結,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由上分析可知,許渾的《咸陽城西樓晚眺》,不失為一首通體渾成的七律名作,但最為人稱道的還是它的頷聯:“溪云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千古傳誦的名句。許渾生活在大唐帝國走向衰落的晚唐時代,開天盛世早已淡化為一縷輝煌而遙遠的夢憶,中唐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也未能在真正的意義上使王朝中興,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唐政府同少數民族間的矛盾,錯綜交織,潛滋暗長,愈演愈烈。像強大的秦漢王朝終歸覆亡一樣,此時的大唐帝國已是日暮途窮,整個社會正處于風雨飄搖的大變動前夜。正如所有的詠史懷古之作都是有感于現實而發,許渾此詩也不例外。詩人是銳感而思深的,當他登上秦漢舊都的咸陽城樓,看到暮色蒼茫之中溪云初起,感到一陣涼風撲面而來,從云起風來的前兆中,他預知一場風雨的來臨已是不可避免。這兩句詩蘊含豐富,寓意深遠,在對眼前自然景色變化的形象描寫中,暗寓了詩人對社會政治形勢的直覺, “風云變色”、“山雨欲來”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征。在這一聯中,詩人對自然的敏感,與對生活對社會對政治的敏感渾然無痕地交融在一起。詩人捕捉將變未變、最富包孕性的時刻加以表現,以其畫面形象豐富的暗示性和不確指性,啟人深思,發人警醒,耐人尋味。此詩的頷聯至今還被廣泛借用于自然和社會生活領域,以其象征意蘊煥發著千古常新的藝術生命力。
上一篇:《李必恒·詠史(其二)》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勃洛克·啊,我想要瘋狂地生活》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