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漢樂府民歌·烏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烏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樹間。唶我!①秦氏家有游遨蕩子,工用睢陽強,蘇合彈。②左手持強彈兩丸,出入烏東西。③唶我!一丸即發中我烏身,烏死魂魄飛揚上天。阿母生烏子時,乃在南山巖石間。④唶我!人民安知烏子處?蹊徑窈窕安從通?⑤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復得白鹿脯。⑥唶我!黃鵠摩天極高飛,后宮尚復得烹煮之。鯉魚乃在洛水深淵中,釣鉤尚得鯉魚口。⑦唶我!人民生各各有壽命,死生何須復道前后!⑧
【注釋】 ①唶(jie介):烏的嘆聲。我:語尾助詞。②游遨蕩子:即蕩子。工用:善用。睢(sui雖)陽:古宋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南。強:硬弓。《闕子》載,宋景公時曾讓一弓匠造一張強弓,能射幾百里遠。蘇合彈:用蘇合香和泥做成的彈丸。蘇合,西域名香,用多種香料合成。③出入:轉來轉去。④南山:指終南山,秦嶺主峰,在今陜西西安市南。⑤窈窕:幽深曲折貌。⑥上林:漢宮苑名,在長安西南,多養禽獸,供皇帝游獵。脯:干肉。這里用作動詞,謂制成肉干。⑦洛水:水名,源出陜西洛南縣冢嶺山,東南流入河南省境,注入黃河。⑧死生:偏義復詞,指死。
【譯文】 烏鴉生下八九只小烏,安然端坐在秦家桂樹間。唉!秦家有一個浪蕩公子,善拉一把睢陽強弓,用的是蘇合香和泥做的彈丸。他左手執著強弓,右手捏著兩顆彈丸,整天在我身前身后轉。唉!不料一彈突發正中我身,我頃刻死去魂魄飛揚上天。當初我母親生我時,是在那南山巖石間。唉!要是我還在那兒,人們怎能知道我的去處?那兒小路曲折,山谷幽深,即使想去,又怎能走通?不過,白鹿棲息在上林西苑中,還是被射者獵來做了鹿脯。唉!黃鵠在九天之上高飛,還是被后宮捉來放在鍋中烹煮。鯉魚在洛水深淵中游弋,漁者還是用釣鉤鉤住了它的口。唉!人活在世上各有壽命,終歸不免一死,又何必去計較什么死前死后?
【集評】 清·李因篤:“章法奇橫伸縮,妙不可言。借托鳥語以發之,白鹿、鯉魚二段,不用唶字,細甚。”(《漢詩音注》卷六)
清·顧茂倫:“只結語出正意。”(《樂府英華》卷五)
清·陳祚明:“奇杰之調。‘唶’字讀嗟嘆之音也。‘端坐’字妙,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出入烏東西’寫人,有致魂魄飛揚語,奇,正是哀其壽命。‘阿母生烏’故反言一段,若追怨烏不知避患,下乃引白鹿等,暢言之,見患至本不可避。‘蹊徑’句,生動。”(《采菽堂古詩選》卷二)
清·張琦:“以人固有死強為排解之辭,意更沉痛。”(《宛鄰書屋古詩錄》卷一)
【總案】 這是一首寓言詩,一名《烏生八九子》,《樂府詩集》收入《相和歌辭·相和曲》。詩由烏的慘死,說到白鹿、黃鵠、鯉魚都難逃厄運,隱喻了世路的險惡、人心的叵測,針砭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末以壽夭由命作結,雖不免帶有宿命色彩,但反映了受害者謀求自解自慰的心理,本質上仍是對險惡世道的控訴。詩篇想象大膽,譬喻新穎,句格蒼勁,描寫生動,句式長短參差,“唶我”一詞詠嘆生輝,均頗見特色。
上一篇:詩經《國風·王風·中谷有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楚辭《屈原·九歌·云中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