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鄭風·風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①既見君子,云胡不夷!②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③既見君子,云胡不瘳!④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⑤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注釋】 ①凄凄:通“湝(jie) 湝”,水流貌。《說文》引《韓》詩作“風雨湝湝”。喈(jie)喈:雞鳴聲。②君子:當時對丈夫或情人的敬稱。云胡不夷:心情怎能不悅怡。胡,為何。夷,悅,心情平靜。《毛傳》:“夷,說(悅)也。” ③瀟(xiao消)瀟:《詩集傳》:“瀟瀟,風雨之聲。”膠膠:雞鳴聲。《毛傳》:“膠膠,猶喈喈也。” ④瘳(chou抽):病愈。一說,“瘳”讀為“憀”,快樂。⑤晦(hui慧):昏暗不明。不已:不停止。
【譯文】 風聲夾著雨聲,更兼報曉雞鳴。情人翩然而至,我心頓化晴空。風呵雨呵瀟瀟,雄雞高唱報曉。情人忽然來到,我心快樂陶陶。
細風冷雨凄凄,雞兒鳴叫不已。既已見到情人,我心如何不喜!
(王洪譯)
【集評】 清·姚際恒:“‘喈’為眾聲和;初鳴時尚微,但覺其眾和耳。再鳴則聲漸高,‘膠膠’同聲高大也。三號以后,天將曉,相續不已矣。‘如晦’,正寫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則‘凄凄’、‘瀟瀟’時尚晦可知。詩意之妙如此,無人領會,可與語而心賞者,如何如何。”(《詩經通論》卷五)
今·林庚:“雞為什么叫,我們當然不知道,但它總是這樣叫個不停,便覺得有點稀奇,這時你才知道如晦的影響之大。”又:“你若解得,此時他們一見之下便早已把風雨雞鳴忘之度外,一任它點綴了這如晦的小窗之周,風雨雞鳴所以便成為獨立的景色。那么人雖無意于風雨雞鳴,而風雨雞鳴卻轉而要有情于人。”(《詩經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總案】 此篇詠一女子,當風雨如晦之時刻,見到了想念中的丈夫(或情人),唱出了衷心的喜悅。情思深婉,真切動人。《詩序》解此詩:“《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毛傳》:“風且雨,凄凄然,雞猶守時而鳴喈喈然。”《鄭箋》:“興者,喻君子雖居亂世,不變改其節度。”此皆漢儒舊解,歷代以來,曾鼓舞不少愛國愛民之士,雖處“風雨如晦”之亂世,仍以“雞鳴不已”自勵,不改常度,造次不移。然而這是誤解,并不合此詩本旨。朱熹早在宋代,指言此篇為情詩,雖加以“淫奔”之名,卻實已揭示了其中男女相愛的秘密。要正確理解此詩,關鍵在“風雨”二字。《詩經》一般言風雨,隱喻男女之歡合(用法有不同,情景亦隨之有變化),這是一個法則。例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衛風·伯兮》)。這是說只盼下雨而無雨,為思念丈夫而首疾。再如“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攜手同行……”(《邶風·北風》)這是說雨雪紛紛揚揚,男女合歡同行。詩中例證甚多。《周易·睽·上九》也明言婚媾“往,遇雨則吉”。所以,此《鄭風·風雨》言“風雨”,蓋出于古代之特定民俗心理,亦即聞一多所謂“那完全和你生疏的‘詩人’的心理!”(《匡齋尺牘》二)如誤以后世“風雨喻亂世”之觀念解詩,便從根本上弄錯了。
此詩共三章,《毛傳》系此詩為“興”,《詩集傳》注三章“賦也”。其實為亦賦亦興,賦中有興。要按聞一多解廋語的觀點,此中“風雨”二字實具有廋語性質,故可稱廋語起興。
(李湘)
上一篇:詩經《國風·陳風·防有鵲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楚辭《賈誼·鵩鳥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