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雅小雅魚藻之什·都人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彼都人士,狐裘黃黃。①其容不改,出言有章。②
行歸于周,萬民所望。③
彼都人士,臺笠緇撮。④彼君子女,綢直如發。⑤
我不見兮,我心不悅。⑥
彼都人士,充耳琇實。⑦彼君子女,謂之尹吉。⑧
我不見兮,我心苑結。⑨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⑩彼君子女,卷發如蠆。(11)
我不見兮,言從之邁。(12)
匪伊垂之,帶則有余。(13)匪伊卷之,發則有旟。(14)
我不見兮,云何盱矣!(15)
【注釋】 ①都:美,主要指儀容之美。取馬瑞辰說。狐裘:狐皮袍子。②不改:指有常。出言有章:指語言談吐有法度文章。③行歸:均指出嫁。取臺灣學者屈萬里說。周:指周都鎬京。④臺:通“薹”,沙草。緇:黑色。撮:黑布制成的束發小帽。⑤君子:指有官位者,屬貴族階層。彼君子女:指出嫁的新婦。綢直如發:即發如直綢的倒文。⑥說:通“悅”。⑦充耳:古人帽子上垂在兩側用以塞耳的玉石。琇實:美石。⑧尹吉:周代名門望族的姓氏。⑨苑結:即郁結。⑩垂帶:下垂的冠帶。厲:陳奐:“古厲、利相通。《爾雅》:‘利,余也。’”指綢布的殘余,即布條。(11)蠆(chai)“釵”的去聲):蝎子。蝎子行走時尾部上翹,故詩人用它比喻卷發。(12)言:語首助詞。邁:行。(13)匪:同“非”。伊:是。(14)旟:揚起的樣子。(15)云:發語詞。盱(xu虛):憂傷。
【譯文】 那位男士儀表美,身著狐袍閃金光。儀容不改有常度,言語應對自成章。親迎新婦回周京,萬民空巷爭瞻望。那位男士儀表美,頭戴臺笠黑布帽。那位貴族姑娘美,發直如絲真俊俏。即將不見姑娘面,心中抑郁多苦惱。那位男士儀表美,寶石閃亮垂耳旁。那位貴族姑娘美,尹吉名門揚四方。即將不見姑娘面,心中郁結實難忘。那位男士儀表美,冠帶下垂迎風飄。那位貴族姑娘美,秀發卷如蝎尾翹。即將不見姑娘面,真想緊跟隨她跑。不是故意垂冠帶,冠帶原本細又長。不是故意卷秀發,秀發天生高飛揚。即將不見姑娘面,長吁短嘆悲且傷!
【集評】 宋·朱熹評四章“我不見兮,言從之邁”兩句說:“思之甚也。”又評五章“匪伊垂之,帶則有余。匪伊卷之,發則有旟”四句說:“言其自然閑美,不假修飾也。”(《詩集傳》卷十五)
清·姚際恒評“匪伊卷之,發則有旟”二句說:“重加摹寫一層,真有形容不盡之意。”評“卷發如蠆”一句說:“與《衛風》‘頤如蝤蠐、螓首、蛾眉’是一例語。此等語詠美人,獨讓《三百篇》;后人不能為,亦不敢為也。”(《詩經通論》卷十二)
清·方玉潤:“(一章)單提士。(二、三、四章)此三章士女并提。(五章)一女雙收,與首章若應若不相應,并見章法之變。”(《詩經原始》卷十二)
【總案】 《都人士》一詩的題旨,古往今來,眾說紛紜。《毛詩序》認為是“周人刺衣服無常”之詩。朱熹《詩集傳》認為是東周人士緬懷舊都人物之盛,不勝今昔感慨之詩。程俊英《詩經譯注》認為是戀詩,臺灣學者屈萬里的《詩經詮釋》認為“此詠某貴家女出嫁于周之詩”。其實,本詩是程、屈二說的合一。本詩妙在敘事、描寫、抒情的合一。詩人以精確細致的筆法,描敘了周代貴族士女迎親出嫁時的教養之美、談吐之美、服飾之美與發式之美,為我們提供了一幅生動、鮮明的古代風俗畫。而其中頗有一些古怪的美學情趣,如“卷發如蠆”的聯想,曾使聞一多先生為之驚嘆。至于詩人對貴族姑娘深深的眷戀之情,以及即將遠離永別的絕望感傷之情,則是熱鬧的迎親場面背后的深沉的悲劇。
上一篇:詩經《頌·周頌·閔予小子之什·訪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國風·陳風·防有鵲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