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晚眺
1943年春
柳岸沙明對夕暉,長天淮水鶩爭飛。
云山入眼碧空盡,我欲騎鯨跋浪歸。
注釋:
淮河——發(fā)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經(jīng)河南南部、安徽、江蘇北部,向東流至黃海。
鶩——野鴨子。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句。
跋浪——踏浪。語出唐代詩人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鯨魚跋浪滄溟開”。
賞析:
1942年12月25日拂曉,陳毅和孫云逸、饒漱石等率軍部和華中局機關及直屬隊分三個梯隊離開鹽阜區(qū),向淮南津浦路路東盱眙地區(qū)轉移,于1943年1月10日到達抗日根據(jù)地盱眙縣黃花塘村,使黃花塘地區(qū)成為華中抗日指揮中心,直至1945年8月抗日戰(zhàn)爭結束。陳毅同志進駐敵后淮北后,因事路過大柳巷,寫下了三首七絕《大柳巷春游》,這首《淮河晚眺》也是作者同期所作。
這首七言絕句可分為兩層意思,前三句為一層,主要寫景;最后一層,即最后一句,為借景抒懷。作者站在淮河岸邊,兩岸美景撲入眼簾:近景——柳岸;遠景——長天;實景——云山、垂柳、沙石、野鴨等;虛景——鯨魚。各具特色,讀后讓人賞心悅目。
作者的視角在不斷地變化,先寫柳岸在夕陽的照射下,堤岸的沙石亮光閃閃,一個“對”字,形象地勾勒出沙石映襯陽光的畫面,非常逼真。作者繼續(xù)眺望,用“長天淮水鶩爭飛”一句,恰到好處地把王勃詩句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畫面借用在淮河上,顯得十分貼切。需要說明的是,王勃寫的是秋景,而陳毅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爭飛”一詞,用得十分到位,讓整個畫面都靈動了起來。淮水、柳岸、沙石等都是靜態(tài),而野鴨子的騰飛讓靜景充滿了生氣,真可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此時,作者的眼光瞄準了藍天,遠方的云山在碧藍的天空中漸漸地消失,整個視野顯得大氣、空闊。“碧空盡”一句,語出唐代詩人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在長江邊寫離別之情,讓情與景交融,突出了“友情”二字,系李白送別詩友孟浩然時的惜別之情。而陳毅同志是一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不僅對淮河美景充滿了愛,而且把對祖國的大愛和對日寇的憎恨傾注在詩句之中,發(fā)誓“我欲騎鯨跋浪行”,要與敵寇決一死戰(zhàn),直至革命的最后勝利。詩句充滿了戰(zhàn)斗的激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激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激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之中,將情與志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而不露、余味無窮。
這首詩意境開闊,用筆講究,是一幅優(yōu)美的春景眺望圖。詩人站在淮河岸邊,視角先下后上、先近后遠,先寫柳岸、沙明、夕輝、鶩飛,再寫遠山、云天、碧空,層次清晰,結構嚴謹,最后借景抒情,抒發(fā)跋浪而行之志,讀后讓人回味無窮。
上一篇:陳毅《泗宿道中》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游柏林失不雷河》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