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漁家傲》
反第一次大“圍剿”
▲一九三一年春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作者原注:
關于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國語·周語》:“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韋昭注:賈侍中〔按指后漢賈逵〕云:“共工,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爭而王也。”)
《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當其(按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毛按: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他死了沒有呢?沒有說。看來是沒有死,共工是確實勝利了。
【創作背景】
1930年11月,蔣、馮、閻大戰剛結束,蔣介石即調集約十萬大軍,以偽江西省主席、國民黨軍第九路軍總指揮、南昌行營主任魯滌平為總司令,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采取“并進長追”的戰略,對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大“圍剿”。當時我紅一方面軍下轄一、三兩軍團,僅四萬人,在毛澤東親自指揮下,先是大踏步作戰略退卻,于12月下旬將敵軍先頭部隊誘至根據地中部;而后集中優勢兵力,于12月30日在龍岡殲敵第十八師師部及兩個旅,俘獲張輝瓚以下九千人;隨即乘勝追擊向東逃竄的敵第五十師,于1931年1月3日殲其一半。其余敵軍各部聞風喪膽,紛紛撤退,此次大“圍剿”遂告破產。然而,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又于1931年4月對我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大“圍剿”。本篇即作于反第一次大“圍剿”勝利后、反第二次大“圍剿”的前夕。
【注釋】
〔萬木句〕萬木,泛指大片大片的林木。霜天,南方地區冬季亦有霜,故稱。爛漫,形容色彩的鮮明。本句字面上是寫經霜后的紅楓林,實亦隱喻我紅色蘇區。
〔天兵句〕天兵,見前篇“六月天兵征腐惡”句注文。怒氣,漢代趙曄《吳越春秋》卷一○《勾踐伐吳外傳》載春秋時越王勾踐語曰:“今蛙蟲無知之物,見敵而有怒氣。”霄漢,高空。霄,云霄。漢,天河、銀河。以上二句寫第一次反“圍剿”戰斗打響以前,以下三句則寫龍岡戰役。
〔霧滿句〕龍岡,江西永豐南部的一個小鎮,周圍山巒重疊,地形險要。千嶂,泛指群峰。嶂,高峻如屏障的山峰。據紅軍老戰士們回憶,龍岡之戰的那一天確有大霧,“霧滿”云云,是紀實。
〔齊聲喚〕謂紅軍戰士齊聲傳呼報捷。
〔前頭句〕這句即報捷的具體內容。張輝瓚(1884—1931),字石侯,長沙人。1911年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后長期在湘軍暨由湘軍改編而成的國民黨軍隊中任職,歷任旅長、總司令部參謀長、師長、副軍長等。1930年12月被我紅軍俘獲,次年1月28日被處決。
〔二十萬軍句〕第二次大“圍剿”,國民黨軍投入的總兵力為二十萬人。贛,我中央革命根據地包括贛南、閩西兩地區,但中心在贛南,敵軍兩次大“圍剿”的主攻方向亦為贛南。
〔風煙句〕風煙,風塵。實指敵軍大隊人馬蹴踏而揚起的塵埃,虛指其囂張的氣焰。來天半,謂風塵卷地而來,遮蔽了天空的下半部分。
〔不周山句〕不周山,出處詳見作者自注所引《淮南子·天文訓》及《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中的有關文字。此處借以喻指國民黨反動勢力的統治支柱。紅旗亂,紅旗翻飛、繚亂。指詞人展望中的聲勢浩大的群眾革命斗爭的景象。
〔關于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共工,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其事跡,古代各種典籍中的記載不盡相同,詳見作者自注中所引用的那些書證。
〔淮南子等〕《淮南子》,漢代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纂的一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先秦儒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各派學說而成,故《漢書》卷三○《藝文志》中把它列為雜家。《天文訓》,是《淮南子》中的一篇。
〔昔者句〕昔者,從前。顓頊,相傳為遠古時代五帝之一,號高陽氏。見《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爭為帝,爭做天下的君主。
〔怒而句〕觸,撞。不周之山,古代傳說中西北方的一座大山。《楚辭》戰國楚屈原《離騷》篇曰:“路不周以左轉兮。”漢代王逸注曰:“不周……在昆侖西北。”《山海經·山經》卷二《西山經》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晉代郭璞注曰:“此山形有缺不周匝處,因名云。”又《海經》卷一《大荒西經》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郭璞注引《淮南子》,謂共工怒觸此山后,山始缺壞不周匝。
〔天柱折〕天柱,《楚辭》屈原《天問》篇曰:“八柱何當?”王逸注曰:“言天有八山為柱。”古代傳說,不周山為八天柱之一。
〔地維絕〕地維,系住地的大繩。古人認為地為方形,有大繩系住它的四角,使它得以固定。絕,斷。
〔天傾二句〕謂天向西北方傾倒,因此日月星辰向西北方移動。
〔地不滿二句〕謂地的東南方塌陷下去,因此積水和塵埃歸赴東南。潦,積水。
〔國語等〕《國語》,舊傳春秋時魯國人左丘明所撰,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分別記述春秋時期周天子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事,以記言論為主。《周語》,是《國語》中的第一部別,分上、中、下三篇。以下所引用的一段文字,是《周語》下所載太子晉諫周靈王語的節錄。
〔昔共工句〕棄,違背。此道,太子晉諫周靈王語的第一部分闡明古代圣王不人為改變自然地貌的準則,本處引文緊接其后,“此道”即指上述那一準則。
〔虞于湛樂〕虞,同“娛”。湛樂,過度的享樂。
〔淫失其身〕淫失,淫逸。失,同“佚”、“逸”。以上二句謂共工沉溺于享樂,縱欲無度。
〔欲壅句〕壅防,堵塞。百川,泛指眾多的河流。
〔墮高堙庳〕墮高,削平山陵。墮,同“隳”,毀壞。堙庳,填塞洼地。
〔以害天下〕謂為害天下。
〔皇天弗福〕皇天,天的尊稱。弗,不。福,保佑。
〔庶民弗助〕庶民,百姓。助,協助。
〔禍亂并興〕謂天災和變亂一齊發生。興,起。
〔共工用滅〕用滅,因此而滅亡。
〔韋昭注〕韋昭(204—273),三國時吳國人,字弘嗣。博學多才。撰有《國語注》,是今存最早的《國語》注本。《三國志》卷六五《吳書》二○有傳,作者晉代陳壽因避司馬昭諱,改稱韋曜。以下引號內的一段文字,即錄自韋昭《國語注》。
〔賈侍中云〕賈逵說。賈逵(30—101),字景伯,后漢時人。和帝時官至侍中。《后漢書》卷三六有傳。他曾撰《國語解詁》,今已散佚,但韋昭《國語注》中有所征引。以下“共工”至“與高辛氏爭而王也”一段文字,就是韋注中所引賈氏《解詁》的片斷。
〔諸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
〔炎帝之后〕炎帝,傳說中的遠古時的帝王。《國語》卷一○《晉語》四載司空季子曰:“昔少典……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淮南子·時則訓》篇漢代高誘注曰:“炎帝……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也。”
〔姜姓也〕見上條注文所引《國語》。以上四句謂共工為諸侯,是炎帝的后裔,姓姜氏。
〔共工氏句〕侵陵,侵犯、欺凌。諸侯,這里指與共工同時的其他諸侯。
〔與高辛氏句〕謂共工與高辛氏爭位得勝,做了帝王。高辛氏,相傳為遠古時代五帝之一。《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曰:“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于顓頊為族子。”
〔史記等〕《史記》,漢司馬遷撰。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始自黃帝,終于漢武帝,首尾共約三千年。司馬貞,唐人,字子正。曾官朝散大夫、國子博士、弘文館學士。撰有《史記索隱》。因見《史記》記事始于《五帝本紀》而不記此前之三皇,故又為《史記》補撰《三皇本紀》。
〔按指女媧〕女媧,神話傳說中遠古時代的女性帝王。相傳她曾煉石補天(見《淮南子·覽冥訓》)、摶土作人(見《太平御覽》卷七八《皇王部》三《女媧氏》引漢代應劭《風俗通》)。
〔任智刑句〕謂共工氏族因使用智謀和刑罰而強大起來。任,憑靠、使用。以,而。
〔霸而不王〕謂共工是“霸”而不是“王”。儒家學說以為,恃武力者只能為諸侯長而“霸”天下,行仁政者方能為天子而“王”天下。由于共工“任智刑以強”,故稱他“霸而不王”。
〔以水乘木〕乘,通“承”。古代有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之說,附會于政治,則曰“五德終始”。相傳女媧氏以“木德”為帝王,其繼承者應為“火德”,然而共工為“水德”,以水承木,不合順序。
〔乃與句〕祝融,古代傳說中的火神。《呂氏春秋》卷四《孟夏紀》曰:“其神祝融。”漢代高誘注曰:“祝融,顓頊氏后,……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
〔地維缺〕缺,通“絕”,斷。
〔毛按〕考據文字的通例,先臚列前人之說,而后加按語陳述己見。這兩個字下面的文字,即毛澤東的按語。
【押韻格式】
本篇守譜押用同一部仄聲韻,句句皆葉。按“暗”、“贛”二字與其他韻腳字本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用今韻取葉。
【修改情況】
本篇在《人民文字》1962年5月號上首次公開發表時,沒有詞題。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時,作者特予補出。
又《黨史文匯》1991年第2期載馮都《毛澤東<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誕生記》一文說,本篇上片初稿作于龍岡之戰大捷的當晚,曰:“霧滿龍岡千嶂暗,紅軍怒氣沖霄漢。喚起工農千百萬,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下片初稿則作于1931年春,曰:“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完稿后,毛澤東發現“喚起工農千百萬”一句上下重復,便反復斟酌修改,最后定稿為現在這樣。
【鑒賞】
這首詞,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我中央革命根據地軍民反第一次大“圍剿”的勝利以及面對敵人第二次大“圍剿”時的必勝信念。
詞人起筆就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鮮艷壯麗的風景畫卷:“萬木霜天紅爛漫”。“霜天”說明季節已經進入初冬。但是畫面絲毫不使人感到入冬以后的寒氣逼人,相反它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其奧秘就在于“紅爛漫”三字。紅色屬暖色調,而且這里的紅是大自然的紅,是參天萬木的楓林之紅,不是一點一片的紅,而是漫山遍野的紅。整個的自然空間都被詞人涂上了一層厚厚的紅色。置身其中,怎能不感到溫暖如春?何況它還隱喻著紅色的革命根據地。在毛澤東筆下,根據地的冬天充滿了生機活力,全不似其他詩人筆下的冬天那樣寒冷凄清。這自然與詞人偉大的胸襟和浪漫的氣質分不開,但也得力于有火熱的革命斗爭生活作基礎。“萬木霜天紅爛漫”的景色只有在南方才能出現,在北方就很少見到。所以,這句詞不僅是詞人的藝術想象,也有現實生活的客觀依據。詞人開篇創設了一個雄渾壯美的意境,為下文紅軍斗志昂揚地出場提供了一個相應的環境。因此,這句詞寫景其實是為寫人。“天兵怒氣沖霄漢”是對紅軍的直接描寫。前此,詞人曾有“六月天兵征腐惡”之句,這里他又一次把紅軍美稱為天兵,寓意紅軍是勇敢頑強、敢于戰斗的隊伍,有戰勝一切敵人的強大力量。“怒氣”便承此而來,它不是一般的憤怒,而是紅軍對敵人的刻骨仇恨,是由仇恨而產生的激昂斗志。紅軍斗志激昂,士氣高漲,所以詞人用“沖霄漢”來形容。詞人寫紅軍,展示的是紅軍的虎虎生氣,突出的是紅軍的精神狀態。這就為下文寫紅軍的勝利作了鋪墊。“霧滿龍岡千嶂暗”,寫龍岡戰役時的景象和氣氛。龍岡戰役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然而詞人避實就虛,不去正面描寫當時激烈的戰斗場面,也沒有表現紅軍在戰斗中的英勇搏殺,但從前面“天兵”一句,我們可以想象出當時戰斗激烈的程度,想象出紅軍奮力殺敵的雄姿,而霧滿嶂暗的環境描寫更有力地渲染了當時戰斗的緊張氣氛。“暗”承“霧滿”而來,霧氣濃重,千山萬木自然模糊不清,顯得昏暗。這樣灰暗的景色與開頭鮮明的景色迥然不同,首先是因為它們所要渲染表現的對象不同,同時也暗示著時間的推進,一筆帶過了反“圍剿”戰斗的過程。上片最后兩句選取了“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這一典型細節來表明戰斗已勝利結束。“齊聲喚”是從聲音角度來寫的,與上文之“暗”字相應。“暗”字說明當時戰場上能見度很低,只好通過大聲呼喊來傳遞消息。前頭捉了張輝瓚”,勝利的消息從前方傳來,后面的干部戰士情不自禁地喊叫歡呼,參戰紅軍群情振奮,歡騰雀躍的勝利情景躍然紙上。唐代詩人王昌齡寫過一首很有名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把這首詩與毛澤東這首詞相比較,則更可見毛澤東詩詞的情趣。同是寫戰斗中前軍活捉敵人將領一事,一個用文人語言,一個用大眾口語;一個是寫前軍例行公事,向后方上級匯報戰果,一個是寫參戰官兵當場情不自禁通報勝利喜訊。后者顯然要比前者生動活潑得多。
下片以“二十萬軍重入贛”始,拉開從反第一次大“圍剿”勝利過渡到反第二次大“圍剿”的序幕。“二十萬軍”實寫了當時敵軍的兵力強大。“重”字應照上文,是說敵人第一次大“圍剿”失敗了,又以雙倍的兵力卷土重來。接著描寫敵軍大隊人馬蜂擁而至,揚起灰塵遮天蓋地的景象,頗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毛澤東向來主張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以下片前兩句可以看出,毛澤東在戰役開始之前,并沒有低估敵人強大的實力。這樣,如何對付大舉進犯根據地的強敵就成為讀者的一個懸念。“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最后三句,詞人干凈利落地解開了懸念。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說過:“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這三句詞鮮明地體現了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當時中央根據地內的紅軍不過三四萬人,遠遠弱于敵人。但是紅軍有千百萬群眾作后盾,千百萬軍民的力量匯聚在一起,絕對要比二十萬大得多。通過數目的比較,首先在氣勢上壓倒了敵人,預示著最后的勝利必將屬于革命的人民。“不周山下紅旗亂”句,活用了古代神話故事。在詞人看來,共工是一位敢于起來造反的英雄,而人民群眾同樣也是敢于革命、敢于斗爭的英雄。共工怒觸不周山使天地翻覆,人民群眾也一定能推翻壓迫他們的三座大山,使天地翻覆。這個結尾,對反第二次大“圍剿”的勝利乃至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作了充滿詩意的預言,洋溢著高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毛澤東對革命戰爭時期的軍事生活最熟悉、體會也最深,因此寫來得心應手。這類題材的作品在毛澤東詩詞中有很多。但這首詞與作者同類題材的其他詩詞相比,在寫法上卻有其獨特之處。她沒有對第一次反“圍剿”戰斗的激烈場面進行正面的細致的描繪,也沒有完整地敘述整個戰斗的全過程,只是抓住戰前的士氣和戰斗結束時的典型細節從側面來反映戰況,虛處傳神。反第一次大“圍剿”是已經發生的事,而反第二次大“圍剿”則是將要發生的事,由于這兩次戰役在時間上有順承關系,在邏輯上有因果關系,故詞題雖曰“反第一次大‘圍剿’”,實則一筆雙綰了兩次反“圍剿”,藝術涵蓋力是極大的。在畫面構成上,詞人很講究色彩的調配。詞以紅色開始,又以紅色終結,中間穿插了灰暗的色調,它與反“圍剿”斗爭的進程扣合得十分巧妙,這也是詞人的匠心所在。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清平樂》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游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