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祭文》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八日
嗚呼吾母,遽然而死。
壽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馀三,即東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艱辛備歷。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間萬萬,皆傷心史。
不忍卒書,待徐溫吐。
今則欲言,只有兩端。
一則盛德,一則恨偏。
吾母高風,首推博愛。
遠近親疏,一皆覆載。
愷惻慈祥,感動庶匯。
愛力所及,原本真誠。
不作誑言,不存欺心。
整飭成性,一絲不詭。
手澤所經,皆有條理。
頭腦精密,劈理分情。
事無遺算,物無遁形。
潔凈之風,傳遍戚里。
不染一塵,身心表里。
五德犖犖,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綱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獲。
精神痛苦,以此為卓。
天乎人歟?傾地一角。
次則兒輩,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黃。
病時攬手,酸心結腸。
但呼兒輩,各務為良。
又次所懷,好親至愛。
或屬素恩,或多勞瘁。
大小親疏,均待報賚。
總茲所述,盛德所輝。
以秉悃忱,則效不違。
致于所恨,必補遺缺。
念茲在茲,此心不越。
養育深恩,春暉朝靄。
報之何時?精禽大海。
嗚呼吾母,母終未死。
軀殼雖隳,靈則萬古。
有生一日,皆報恩時。
有生一日,皆伴親時。
今也言長,時則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淺。
此時家奠,盡此一觴。
后有言陳,與日俱長。
尚饗!
【創作背景】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湖南湘鄉人,生于清同治六年正月初八日(1867年2月13日),因患淋巴腺炎病卒于民國八年八月十二日(1919年10月5日)。據毛澤東1936年10月在陜北保安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談話,她出身于農民家庭,不識字,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在上述談話中,毛澤東告訴斯諾:“我母親是個仁慈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都愿意接濟別人。她同情窮人,并且當他們在荒年里前來討米的時候,常常送米給他們。但是,如果我父親在場,她就不能這樣做了。我父親是不贊成施舍的。我家為了這事曾經多次發生爭吵。”“我家分成兩‘黨’。一個就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我母親和弟弟組成。有時甚至于連雇工們也包括在內。可是在反對黨的‘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意見分歧。我母親主張間接打擊的政策。她批評了任何公開動感情和公開反抗執政黨的企圖,說這不是中國人的做法。”
毛澤東非常愛他的母親。1909年他曾因母病許愿,到南岳朝山進香,時年僅15歲。在母親病逝后的兩三天里,他寫下了這篇沉哀銷骨的《祭母文》和兩幅挽聯。一聯曰:“疾革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又一聯曰:“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當時,他26歲,在長沙任小學教師。
40年后,毛澤東已是66歲的老人,他于1959年6月下旬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韶山,在父母的墓前獻上了幾束青松,深深地鞠了一躬。事后,他對陪同南巡的公安部長羅瑞卿說:我們共產黨人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黨、同志、老師、朋友也,還得承認。
【注釋】
〔祭文〕這里指供祭奠死者時誦讀的文章。內容一般是對死者的一生給予評說并表示哀悼之情。體裁可以是韻文,也可以是散文,還可以是散文加韻文。韻文中,又以四言最為常見。通常,祭文被歸入“文”而非“詩”,然而韻文體的祭文,就其形式而言,實近于“詩”而遠于“文”。例如毛澤東的這篇祭母文,就很難說與四言古詩有什么根本性的區別。有鑒于此,本編仍將她看做“詩”而予以收錄。
〔嗚呼二句〕嗚呼,祭文中常用的悲嘆之辭。遽然,驟然,形容變故來得很快,出人意料之外。
〔七子二句〕馀,剩下。東,稱自己。民、覃,稱自己的兩個弟弟毛澤民和毛澤覃。毛澤民(1896—1943),1921年春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至1924年在安源煤礦從事工人運動,任礦工合作社主任。1925年調上海任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經理,親自在武漢、長沙、上海等地建立了黨的宣傳刊物的發行網——長江書店。1931年7月到閩粵贛革命根據地,任軍區經理部部長。10月,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國家銀行行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次年到達陜北后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后,我黨中央為團結新疆各族人民,擴大抗日的民族統一戰線,于1938年派他到新疆工作,任財政廳廳長、民政廳廳長等職。1942年被新疆軍閥盛世才逮捕,在獄中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于次年9月在烏魯木齊被敵人用毒酒殺害。毛澤覃(1905—1935),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湖南常寧水口山和長沙從事工人運動與青年運動。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后,參加秋收起義,上井岡山。1929年起參加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工作,歷任中共贛西南特委委員、東固區委書記、江西永豐、吉安、泰和中心縣委書記、紅軍獨立師師長等職。1932年后,歷任中共蘇區中央局秘書長、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閩粵贛軍區司令員等職。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1935年4月,在江西瑞金與敵軍作戰時英勇犧牲。
〔其他二句〕不育,這里指孩子生養而未能成活。二女三男,當系傳抄之誤。據上文“七子余三”,則“不育”者應為四。
〔育吾二句〕育,撫育。備歷,歷盡。
〔摧折二句〕摧折作磨,即“折磨”,指撫育子女的艱辛損害了母親的健康。遘疾,得病。遘,遇。《梁書》卷一六《張稷傳》曰:“稷所生母遘疾歷時。”明歸有光《撫州府學訓導唐君墓志銘》曰:“母方遘危疾。”
〔中間二句〕中間,其中、其間,指母親自出嫁以來至逝世為止的那幾十年。萬萬,泛指數不清的事情。傷心史,令人傷心的經歷。
〔不忍二句〕卒書,全部寫出來。待,等。徐,慢慢。溫吐,和緩地吐訴。
〔今則二句〕欲言,想說的。兩端,兩個方面。
〔一則二句〕盛德,盛,大、多;德,德行。恨偏,即“偏恨”,指某些方面的憾恨。
〔吾母二句〕高風,高尚的品格。首推,第一應予標舉的是。博愛,有廣大的仁愛之心,能泛愛眾人。
〔遠近二句〕遠近親疏,泛指各種不同程度的社會關系,親緣、交情或密切、或一般。一皆,全都。覆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象穹廬覆蓋大地,地象大車承載萬物。《莊子·德充符》篇曰:“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引申之,遂有包容庇養之義。
〔愷惻二句〕用清曾國藩家書中成語。愷惻,愷,和樂;惻,哀傷。這里當指母親喜他人之所喜,悲他人之所悲。庶匯,眾類,指眾人。
〔愛力二句〕愛力,愛的力量。所及,所能夠達到或所達到之處。原本真誠,究其根本,出于真誠。
〔不作二句〕誑言,騙人的話。欺心,欺詐人的心思。
〔整飭二句〕整飭,嚴正。一絲,一絲一毫,極言其少。不詭,不欺詐、虛偽。
〔手澤二句〕手澤,指先人手汗沾潤之跡。這里“手澤所經”,指母親生前經手操辦的事情。有條理,謂清清楚楚,有條不紊。
〔頭腦二句〕頭腦精密,謂思維精細嚴密。劈理分情,謂考慮問題、處置事宜入情入理。劈、分,指區分得很細致。
〔事無二句〕事無遺算,語本晉代陸機《辨亡論》曰:“謀無遺算。”謂沒有什么事情是事先所未計劃周詳的。遺算,失算、失策。物無遁形,語見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曰:“鬼無隱謀,物無遁形。”謂沒有什么能逃過其敏銳的觀察力。遁形,隱逃其形體。
〔潔凈二句〕潔凈之風,清白純潔的風范。戚里,親戚、鄰里。
〔不染二句〕不染一塵,原指佛教徒修行達到很高的境界,不沾染任何世俗的嗜欲,心地十分潔凈。塵,佛家謂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后亦用指一點也不受周圍壞習慣、壞風氣的影響。宋代張耒《臘初小雪后圃梅開》詩曰:“一塵不染香到骨。”按毛澤東的母親篤信佛教,身體力行,故這里兼用此成語的本義和引申義。表里,表,外;里,內。此處“里”字繁體作“裹”,與上文“戚里”之“里”不是同一個字,因此并非重復用韻。
〔五德二句〕五德,儒家所謂人的五種美好的品德,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之類。犖犖,形容分明、突出。其,代指母親。下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大端,《禮記·禮運》篇曰:“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指做人的大節。
〔合其二句〕合,符合。如在上焉,《禮記·中庸》篇載孔子語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這里是說母親的亡靈如在家中祭堂上方一般。
〔恨偏二句〕三綱,封建社會中三種主要的道德關系,是由漢儒董仲舒提出,后經封建統治階級予以系統化了的一套封建教條。漢代班固等《白虎通義·三綱六紀》曰:“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綱,本義是提網的總繩。為綱,謂居于支配的地位。這兩句是說,母親的憾恨在于自己身為女性和妻子,處在三綱之末的地位,受到沉重的壓制。
〔有志二句〕謂有志向卻未能展揚,有希求卻得不到滿足。伸,展。獲,得。
〔精神二句〕謂母親的精神痛苦,莫大于此了。卓,突出。以上六句,可參閱毛澤東1917年至1918年在[德]泡爾生著、蔡元培譯《倫理學原理》一書上的批語:“凡有壓抑個人、違背個性者,罪莫大矣。故吾國之三綱在所必去,而與宗教、資本家、君主國四者,同為天下之惡魔也。”
〔天乎二句〕謂母親的死,對做兒子的來說,猶如大地塌陷了一角,這究竟是該怪天命呢還是該怪人事?乎、歟,這里都表示詰問的語氣。傾,塌。
〔次則二句〕次,其次,指母親的第二樁憾恨。兒輩,指自己兄弟三人。之,代指上句“兒輩”。
〔如果二句〕喻指自己弟兄三人尚未全部成年,好比樹上的果實還沒有完全成熟,正在青、黃之間。按當時毛澤民年僅19歲,毛澤覃年僅14歲,故有此語。
〔病時二句〕謂母親病中自知將不久于人世,于是拉著親人的手,心里十分難過。酸心,心酸。結腸,回腸絞結,形容極度的悲痛。
〔但呼二句〕謂母親病重時別無他語,只是呼喚孩兒們過來,囑咐他們各人務必做好人、行好事。但,只。務,必須。
〔又次二句〕又次,又其次,指母親的第三樁憾恨。由于上文所述其第二樁憾恨是牽掛兒輩(憾恨自己不能親見他們的成長),故這里“又次”二字后緊跟著的語意是心系親朋,直到下文“均待報賚”句方可看出,這段文字是敘述母親憾恨自己將再也不能向親友們報恩施惠。所懷,心中所系念者。好親至愛,即至愛親朋。
〔或屬二句〕謂上述“好親至愛”中,有的平常即對我家有恩;有的家境艱難,勞累病苦。或,有的人。屬,屬于某一類。素恩,平素有恩于我。瘁,病。
〔大小二句〕謂以上種種,無論恩惠大小,關系親疏,都有待報答、周濟。報,就上文“素恩”者而言。賚,賜予錢物,這里是接濟的意思,就上文“勞瘁”者而言。
〔總茲二句〕總,綜合、總結。茲,此。輝,輝映。
〔以秉二句〕以秉悃忱,即“悃忱以秉”的倒裝。悃忱,誠懇。秉,稟受,指稟受上述母親的“盛德”之“所輝”。效,效法。不違,不違背。
〔致于二句〕致于,即“至于”。遺缺,指上述母親沒有來得及做的事。以上六句,表示要誠心誠意地繼承母親的盛德,補救母親的憾恨。
〔念茲二句〕念茲在茲,用《尚書·虞書·大禹謨》篇成句,本意是說:念愛此人,在此功勞。后來多轉用以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不越,不遷、不移。
〔養育二句〕謂母親養育我們的深深的恩情,就像那春天的陽光、早晨的云靄。春暉,用唐代孟郊《游子吟》詩中感戴慈母之情的名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報之二句〕謂母親的深恩是永遠也報答不完的。報之何時,何時才能報答得了?精禽大海,《山海經》卷三《北山經·北次三經》載古代神話曰:炎帝之少女女娃游于東海,溺死不返,化為精衛鳥,銜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這本是一個報仇的典故,本篇借用來指報恩,以精禽(精衛鳥)的填不平大海比喻母恩報答不盡。
〔嗚呼二句〕謂從某種意義上說,母親終究是沒有死。
〔軀殼二句〕謂母親的肉體雖然死了,但她的精神卻是萬古長存的。軀殼,人的身體。隳,毀壞。靈,靈魂。
〔有生四句〕謂只要我還活著,那么每一天都是在報母恩,每一天都如同陪伴在母親身邊。
〔今也二句〕謂今天我要對母親說的話很多很多,無奈誦讀祭文的時間卻短暫有限制。
〔惟挈二句〕謂鑒于上述的緣故,我這篇祭文只能提綱挈領,揀大的主要的方面聊為粗淺之辭。惟,僅僅。挈,提挈、拎出。置,指置辭陳說。粗淺,謙稱自己的文辭。
〔此時二句〕家奠,家庭范圍內的祭奠活動。一觴,一杯酒。觴,古代的一種酒杯。這兩句是說,現在我們全家在祭奠您,母親啊,您若有靈,就請干了這杯酒吧!
〔后有二句〕謂往后還有許多話要向母親陳述,往后的日子有多長,想要對母親說的話就有多長!言陳,陳說。
〔尚饗〕祭文末尾的常用語,亦作“尚享”。意思是希望死者亡靈來享用祭品。祭奠儀式,例須在死者靈牌前的供桌上陳列祭祀的食品,故有此語。
【押韻格式】
本篇第一句至第四句押用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死”、“子”。第五句至第八句換用另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三”、“覃”、“男”。第九句至第十二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歷”、“疾”。第十三句至第十六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史”、“吐”。第十七句到第二十句換用另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言”、“端”、“偏”。第二十一句至第二十六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愛”、“載”、“匯”。第二十七句至第三十句換用另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誠”、“心”。第三十一句至第三十四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詭”、“理”。第三十五句至第三十八句換用另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情”、“形”。第三十九句至第四十二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里”、“里(裹)”。第四十三句至第四十六句換用另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端”、“焉”。第四十七句至第五十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末”、“獲”。第五十一句至第五十四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卓”、“角”。第五十五句至第六十二句換用另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行”、“黃”、“腸”、“良”。第六十三句至第六十八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愛”、“瘁”、“賚”。第六十九句至第七十二句換用另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輝”、“違”。第七十三句至第七十六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缺”、“越”。第七十七句至第八十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靄”、“海”。第八十一句至第八十四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母”、“死”、“古”。第八十五句至第八十八句換用另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時”、“時”。第八十九句至第九十二句換用另一部仄聲韻,韻腳分別是“短”、“淺”。第九十三句至第九十六句換用另一部平聲韻,韻腳分別是“觴”、“長”。篇末“尚饗”二字,“饗”與前兩韻腳字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有平仄通葉的效果。通篇凡一葉韻、二十一換韻。
【異文】
本篇第二十三句,別本作“遐爾親疏”,“遐爾”即“遐邇”,義同于“遠近”;第三十六句,別本作“擘理分情”,“擘”,分剖;第六十一句,別本作“但呼汝輩”。
【鑒賞】
毛澤東的這篇《祭母文》,是用四言詩的形式寫的祭文,曾被他當年的塾師譽為:“脫盡凡俗,語句沉著,筆力矯健,至性流露。”(見李銳《為什么“獨服曾文正”》,載《讀書》1992年9期)
首八句為第一層,概敘母親的一生。一般祭文常把“嗚呼哀哉,尚饗!”放在文末,漸漸成為套式。而本篇卻以“嗚呼”二字冠于篇首,效果就不一樣,一開始就使全文籠罩著悲慟的氣氛。次八句為第二層,緊承上段,緬懷母親養育之恩。“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遘疾。”想起母親因為養育自己兄弟幾人,經歷千辛萬苦的折磨,積勞成疾,溘然而逝,詩人怎能不痛心自責呢?慈母走過的是一條什么路?經過多少生活的坎坷磨難?作者不忍卒書,遂用“中間萬萬,皆傷心史”八字一筆抹過。這一句雖說的是母親一人,卻概括了那個時代廣大婦女的共同命運,真是觸目驚心!第三層“今則欲言,只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是一段過渡,把下文要說的內容分作兩個方面,然后再就這兩個方面分別作逐層申述。
第四層從“吾母高風”到“如在上焉”,說母親的“盛德”。這一段是對母親善良、純樸等優秀品質的贊揚。首先寫母親胸懷廣博,仁慈愛人,不分遠近親疏,一視同仁。次寫母親對人真誠無欺。又次寫母親整飭成性,處事極有條理。又次寫母親思維縝密,考慮問題很周全。又次寫母親身心純潔,一塵不染。以上這五方面,包括了仁、義、禮、智、信等五德,所以下文總結道:“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行文合而后分,分而后合,有條而不紊。
第五層,從“恨偏所在”到“均待報責”共二十二句,轉敘母親“恨偏”的方面。這是對母親過早去世,遺恨重重的痛心。母親最大的憾恨是什么呢?“恨偏所在,三綱之末”,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封建社會中,母親作為一個家庭婦女,一直處于被支配、被統治的地位。她有自己的志向,有過良好的愿望,但不能自主,不能實現。在這里,作者不僅僅是寫母親一生經歷的艱難困苦,更攫出母親精神上最深層的痛苦,而實際上也寫出了那個時代廣大婦女共同的地位和她們心中的痛苦。這就不限于悼念亡母一端,而對整個封建倫理綱常進行了批判,遂使此詩的內容更向深度和廣度掘進拓展了許多。“次則兒輩”以下十句,是說母親“恨偏”的第二方面。臨歿時掛懷兒子們尚未完全成年,就像樹上的果實還在半青半黃之間。因此她在病中寸腸百結,哽咽不成語,只是拉著孩子的手,叫著他們的名字,囑咐他們務必做好人,行善事。這幾句刻畫母親的形象感人至深,令讀者危心酸鼻,不忍卒讀。“又次所懷”以下八句是母親“恨偏”的第三方面,寫她交代家人在自己身后要報答“好親至愛”的“素恩”,對家境艱難、勞累病苦難以維持的親友鄰里,要盡力接濟。“或屬”四句的句式,后兩句緊接前二句,“報”承“素恩”說,“賚”承“勞瘁”說,句脈相連,極有次第,用字準確而經濟,可見鍛煉之工。
從“總茲所述”到“此心不越”八句為第六層,收束四五兩層。“總茲所述,盛德所輝,以秉悃忱,則效不違”收束第四層“盛德”,謂自己要誠懇地稟受母親的盛德,永遠發揚。“至于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收束第五層“恨偏”,謂對于母親的遺憾,一定要予以彌補。根據上述母親“恨偏”的內容,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一、要照顧好兩個年紀尚幼的弟弟。二、為母親報答親友的恩惠。三、接濟生活艱難困苦的窮人。四、更主要的是應使像母親這樣由于身處“三綱之末”而“有志未申,有求不獲”的人間悲劇不再重演,使廣大的婦女不再有這種終生的憾恨。這正是作者所念念不忘的,因此說“念茲在茲,此心不越。”
從“養育深思”到“皆伴親時”十二句為第七層,轉換筆調,寫自己誓欲報答母恩的深情。先用唐人詩意,將慈母的恩情比作春暉朝靄;次用古代神話“精衛填海”的故事,極言母恩報之不盡。通篇直書,這里點染二處文學典故,便異常生色。“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前兩句和后兩句語意重疊、韻腳重疊,作者故意用這種的句式來加重感情的表達,起到了一唱三嘆、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最后九句是第八層,寫祭奠母親,結束全文。
這篇《祭母文》,雖采用的是古人舊體,但在內容和藝術手法上卻有不少突破傳統之處,表現了新的特點。約略說來,有這幾方面:
一、在思想內容上有很大的新意。它不僅僅追念母親一生辛勤操勞、撫兒育女、任勞任怨等感人事跡,還更深一層地揭示出母親心靈深處的痛苦、怨恨。寫此文時,正值“五四”時期,而毛澤東又站在這反封建運動的前列,故能以新的民主的思想看問題,深切地看到封建倫常對人們尤其是對廣大婦女的束縛,體會出她們精神的痛苦,在祭文這種與現實最遠離的體裁中表現出了時代的特點,這在歷史上的同類詩文中是不可能見到的。
二、全文兼有敘事與抒情,塑造出了“母親”這樣一個飽滿的形象,又表現了對母親深切悼念。詩中的母親是一個農村婦女的形象,但又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首先,她有著中國婦女勤勞樸實的美德,生養了七個孩子,維持著一個大家庭,夙興夜寐,辛苦操勞,終于積勞成疾,臥床不起,自己并無怨言。其次,她具有中國廣大婦女的善良、仁慈、博愛的性格,有恩必報,見難必施。這也正是中國婦女的優良傳統。第三,她與所有的女性一樣,受著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內心盡管痛苦、苦悶,卻逆來順受,習以為常。第四,她們把自己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寄托于自己的下一代,或者信仰宗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作者所寫的母親是中國封建時代將要覺醒的婦女的縮影。因為所寫人物真實,所抒發的感情也就真切感人。在中國古代的悼祭詩中,常有兩種偏向,一是敘述多而抒情少,類于行狀;一種是抒情多而敘述少,顯得空洞;還有一種敘述失實,近于諛墓。而本文可謂文情并茂,言真意切,甚為難得。
三、在結構上,此文章法極有次序。且一波三折,沉郁頓挫。林琴南云:“為文不過用旋繞之筆,則文勢不屈。”又說:“大凡長篇文序,行氣浩瀚,然每處必須結一小團陣作一小頓,文氣方凝聚不散。”(《春覺齋論文·用繞筆》)這樣的特點,本篇實亦有焉。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現實主義與歷史主義的美學主張》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