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林古度·金陵冬夜》原文賞析
老來貧困實堪嗟,寒氣偏歸我一家。無被夜眠牽破絮,渾如孤鶴入蘆花。
這首絕句,是林古度老年貧困生活的一個縮影。據《清詩經事》等有關史料的記載,林古度在明末寓居金陵時,“舊家有園林池館之美”。明朝的滅亡,他親身經歷了這場滄桑巨變,他家的園林一朝“變為馬廄,”從此,他就隱居在真珠橋南陋巷的貧民窟中了終其生。極度的貧困生活,以致夏天沒有蚊帳,冬夜睡在破棉絮中,有人送給被褥蚊帳,因生活所迫,只得拿去換米度日。他的好友大詩人施潤章一次對林古度說: “暑無櫥,病于寒無氈,君能守之,當為計。”古度笑曰: “愿守之以虎。”聽到林古度這句詼諧的話的人都捧腹大笑了,于是施潤章“乃制纻帳,書絕句其上,囑同志各題一詩以寄之,慮其不能守也”。然而“兒時一萬歷錢,終身佩之”。可見林古度自甘澹泊的生活態度,寧愿凍餒而死也不改變其氣節的情操。這首《金陵冬夜》就是從施潤章的《貽林茂之纻帳》詩序中引錄下來的,它抒寫了老年的詩人在嚴寒冬夜的感受、嗟嘆和對貧困生活的達觀、詼諧態度。
“老年貧困實堪嗟,寒氣偏歸我一家。” 少年貧困,雖然不幸,但也許并不是什么壞事,它可以磨礪意志,激勵奮發圖強的精神; 然而對于一個年邁體衰的文人來說,衣食無著,饑寒交迫,確實令人咨嗟嘆息了。詩人說: “寒氣偏歸我一家”,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在埋怨天之不公,似乎是老天爺把天下一切寒冷氣都集中落在自己一家一身之上了,實際上是用夸張的語言,極言冬夜之冷,使人不堪忍受。為什么詩人有這種感覺呢?下面二句即將余意補足: 無被御寒,其冷可知,不得已只得牽開惟一聊可取暖的那床破敗不的棉絮,棉花團團,人人其中簡直就像冬天為避風寒而鉆進蘆葦叢中的孤鶴一樣,其窘困之狀可見。清初的統治者,為了征服人心,曾通過各種途徑,以高官厚祿網羅知識分子,一批一批的文化人紛紛走上仕途,結束了貧困流亡的生活。林古度名噪東南,要謀求一官半職,易如反掌; 然而他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始終保持了高尚的氣節和愛國情操,對貧困的生活采取詼諧達觀的態度。我們從“無被夜眠牽破絮,渾如孤鶴入蘆花”二句對詩人晚年生活的寫照中,從那詼諧而略帶自嘲的生動形象的比喻里可見林古度是何等的心胸,何等的情趣。詩用口語的語匯,散行的句法,樸實的敘寫,生動的比喻,把老年貧困而氣節奇高的詩人的自我形象再現得栩栩如生。
上一篇:古詩《林鴻·送高郎中使北》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徐熥·銅雀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