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創作背景】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長期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帝國主義者的支持下,伸長了手要摘取勝利的果實,悍然于1946年7月發動內戰,向我解放區大舉進攻。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由于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我人民解放軍愈戰愈強,不僅在各解放區戰場上痛擊了來犯之敵,而且自1947年7月起由內線作戰轉為外線作戰,開始實施反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我人民解放軍接連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殲滅國民黨軍主力一百五十余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大半個中國。慘敗之余,國民黨政府一面玩弄“和平談判”的陰謀以茍延殘喘;一面收拾殘部,編練新軍,準備反撲。當時,國內一些民族資產階級的右翼分子在帝國主義者的指使下,胡說什么“窮兵黷武總要不得”,吁請我黨接受國民黨提出的假“和平”;國外一些同志和好心的朋友也反對我人民解放軍打過長江去,擔心這樣會導致帝國主義者出兵干涉,引起新的世界大戰。在這中國革命的緊要關頭,毛澤東高瞻遠矚,于1949年元旦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斗號召。鑒于國民黨政府最終拒絕按照我黨提出的條件在和平協定上簽字,4月21日,我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兩個野戰軍在西起江西九江、東至江蘇江陰、長達500公里的戰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天塹,以雷霆萬鈞之勢,徹底摧毀了敵軍苦心經營三個半月之久的千里江防,并乘勝向前推進。4月23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占領了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毛澤東在北平香山收到這一重大捷報后,心情振奮,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我中央軍委還將這首詩用電報發往前線,大大地鼓舞了全軍指戰員的斗志。
【注釋】
〔鐘山句〕鐘山,在南京東郊。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共有三座山峰。主峰海拔448米。山勢險峻,蜿蜒如龍。因多紫頁巖層,在陽光映照下,遠望去浮金耀紫,故亦名紫金山。蒼黃,同“倉皇”,形容急遽。用如狀語,狀“風雨”之“起”。
〔百萬句〕雄師,強大的軍隊。以上二句是說,我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兵一舉跨越長江天塹,變故來得如此突然,猶如鐘山風雨倏忽而起,令國民黨統治集團手足無措。
〔虎踞句〕虎踞龍盤,《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州郡部》二《敘京都》下引晉代張勃《吳錄》記載,東漢末年,諸葛亮贊秣陵(即今南京)山阜之雄壯,有曰:“鐘山龍盤,石城虎踞?!焙笕颂峒澳暇┥酱ㄐ蝿?,多用此語。踞,蹲坐。盤,蜷伏。今勝昔,《南史》卷五五《李膺傳》記載,梁武帝問曰:“今李膺何如昔李膺?”(按東漢時亦有一李膺。)膺對曰:“今勝昔?!卑幢敝茆仔拧栋Ы腺x》曰:“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莫不隨狐兔而窟穴,與風塵而殄瘁。”宋辛棄疾《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詞曰:“虎踞龍蟠(同‘盤’)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痹_都剌《滿江紅·金陵懷古》詞曰:“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苯灾^歷史上的南京今不如昔。本篇則反其意,謳歌南京這座古城回到人民手中后,獲得了新生,今非昔比。
〔天翻句〕天翻地覆,喻指政治形勢的巨大變化。唐代劉商《胡笳十八拍·第六拍》曰:“天翻地覆誰得知?”慨而慷,謂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重大勝利令人激動。按三國魏時曹操《短歌行》詩曰:“慨當以慷,憂思難忘?!睍x代左思《雜詩》曰:“壯齒不恒居,歲暮????!碧拼n愈《盧郎中云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歌以和之》詩曰:“閉門長安三日雪,推書撲筆歌慨慷。”皆有憂患感慨之意。本篇“慨而慷”云云,雖主于興奮,然而似亦有感嘆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的意思。
〔宜將句〕宜將,應以。剩勇,即“馀勇”。《左傳·成公二年》記載,春秋時,齊、晉鞌之戰前,齊軍將領高固曾闖入晉軍,舉石擲人,擒獲晉軍武士,奪其戰車乘之,又連根拔起一棵桑樹系于車后,返回齊軍營地炫耀示威道:“欲勇者賈余馀勇!”意即我還有未用完的勇武可以出售,誰想要,就趕快來買。追窮寇,《孫子》卷七《軍爭》篇曰:“窮寇勿迫?!薄逗鬂h書》卷七一《皇甫嵩傳》記載,王國反漢,率軍圍攻陳倉,久攻不下,遂解圍退去。漢將皇甫嵩想要追擊,董卓諫止他說:“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困獸猶斗,蜂蠆有毒,況大眾乎!”唐代李賢注說“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二句出于《司馬兵法》。本篇反其意而用之,是說對于敗逃的國民黨軍必須窮追不舍,予以全殲。
〔不可句〕沽名,指獵取虛名。沽,買。霸王,指項羽(前232—前202)。他出身于楚國貴族,秦朝末年起兵反秦,在巨鹿之戰中摧毀了秦軍的主力,為推翻秦王朝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秦亡之初,他的軍事實力最強,本有可能消滅潛在的對手劉邦,但他卻聽信項伯之言,為了博取一個“義”的名聲,在鴻門宴上放過了劉邦。后來,他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在楚漢戰爭中,又與劉邦簽訂和約,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不料他剛罷兵東歸,劉邦的漢軍便背約越過鴻溝來追擊,他反遭其害,落了個全軍覆沒、烏江自刎的可悲下場。詳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按我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前,國際國內都有人建議我黨與國民黨劃江而治,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甚至說我黨不如此就不夠偉大。以上二句,亦針對這些議論而發。
〔天若句〕唐代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曰:“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句〕正道,正確的法則。滄桑,晉代葛洪《神仙傳》卷七《麻姑》載,女仙麻姑自稱“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后人用此典故,有易“東?!睘椤皽婧!闭?滄,水青色)。如唐儲光羲《獻八舅東歸》詩曰:“滄海成桑田?!庇质∽鳌皽嫔!?。以上二句是說,天是無情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社會的正確法則就是在巨大的變革中前進,無產階級革命必然勝利,歷史的車輪誰也無法阻擋。
【押韻格式】
本篇韻腳分別是“黃”、“江”、“慷”、“王”、“?!?。按詩韻,“江”字屬上平聲“三江”,其他韻腳字則屬下平聲“七陽”,本不在同一韻部。這里是從寬用韻,鄰部通葉;也可以說是用今韻取葉。
【鑒賞】
偉大的變革,孕育史詩的題材;
偉大的時代,產生詩壇的天才。
這是文學史上規律性的現象。我們讀毛澤東這首七律詩,又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這首七律,既是一篇紀實的光輝革命史傳,又揭示出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蘊含著深刻的人生與歷史哲理,顯示出毛澤東獨步當今詩壇的天份才華。
首聯“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有聲,有色,有威,有力,十分形象地記述了渡江作戰、解放南京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十四個字寫得氣勢磅礴,排山倒海?!鞍偃f雄師”點出人民解放軍兵強馬壯,斗志昂揚,在數量和氣勢上絕對壓倒敵方。“過”字,勢如破竹,蘊含著雷霆萬鈞之力,表明國民黨軍隊慘淡經營三個月的“千里江防”,在短時間內即被我軍摧毀,他們妄圖“劃江而治”,偏安江左的黃粱夢,隨之徹底破滅。長江雖有“天塹”之稱,但我軍卻是一躍而“過”,作為統帥的毛澤東指揮若定的瀟灑風度躍然紙上,真可謂“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毛澤東在詩詞創作中,喜歡用動詞“過”字,如“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清平樂·蔣桂戰爭》),“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七律·長征》)等等。相比之下,這里的“過”字,更見雄姿,更具力度。
頷聯“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再現了南京解放時群情激動的情緒,也表現了詩人內心的興奮和感慨。南京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發生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變。南京的解放,不僅宣告國民黨政權的垮臺,也宣告了舊中國長期以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歷史命運徹底結束,祖國將從此而新生。對此,詩人怎能不激動呢?“今勝昔”三字的感情色彩極為強烈,它是對舊歷史的批判和否定,更是對新時代的憧憬與謳歌。人民當家作主,歷史開始了新的紀元,還有比這更重大的天翻地覆嗎?這一聯,撫千年歷史于一瞬,挫滄桑巨變于筆端,格局恢宏,筆勢威猛。
頸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是全詩的中心,是對這個重大歷史事件所作的哲理性反思。毛澤東作為正義之師的統帥,在南京解放后,再一次重申了我人民解放軍的既定戰略方針:對于窮途末路的國民黨殘軍,必須徹底追剿、消滅,中國一定要統一!在我軍渡江前,國民黨政府曾發出求和聲明。國內有些人被戰犯求和假象所迷惑,又怕美國出兵干涉,于是鼓吹南北分治。國外的朋友,也不相信我黨會取勝,勸說我們與國民黨言和。毛澤東敏銳地識破南京政府求和的陰謀,于1949年4月21日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軍乘勝追擊,“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現在,南京解放了,實踐證明這一偉大的戰略決策是正確的,詩人一反《孫子》中所提“窮寇勿迫”的舊說,進一步吹響“宜將剩勇追窮寇”的號角,一個“宜”字,顯得洞察古今,果敢,英武,堅決。同“剩勇”不用“余勇”,不僅造語新鮮,更表明我軍尚有足夠的力量去追滅“窮寇”。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藝術化表述。接著,詩人又從反面總結了歷史上悲劇人物項羽的慘痛教訓,給人以明鑒:“不可沽名學霸王”。一個“不”字,顯得燭照幽深,清醒,理智,徹底。這一聯,從歷史到現實,一反一正,飽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動形象,告誡及時,教誨深遠,使它成了詩壇上的不朽名句,又成了毛澤東思想的傳神結晶。
尾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詩人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對全詩作的富有哲理的概括性總結。前句直接從李賀的詩句中引出,但賦予了新的意義。毛澤東一反其蒼涼格調,認為“天”有自己的運動規律,不會像人類一樣會衰老。“天”的運動規律是什么呢?下句作了強有力的回答:“人間正道是滄桑?!毙律谋囟☉饎俑嗟模冗M的必將取代落后的,這就是天之正道!而南京的解放,正是歷史的必然,正是人間的正道!這樣,毛澤東就把解放南京這一歷史事件提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進行認識,從哲學意義上對中國革命的勝利作了充分的肯定。最后一句是“詩眼”,體現了整首詩的主旨所在。它閃耀著歷史的智慧之光,具有史詩哲理的崇高美,莊嚴美;它又噴發著天才的絕唱之情,具有獨步千古的形象美,理性美!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