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離別這個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創作背景】
韶山,是毛澤東的故鄉。1893年12月26日,他誕生在這里。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也是在這里度過的。1925年2月至8月,他曾在這一地區組織開展農民運動,并于當年6月建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央韶山支部。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為了答復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者和國民黨右派對農民運動的責難,他步行一千四百余里,在湖南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等五縣作了歷時32天的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回到武漢后,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次考察的第一個重點便是韶山,自1月4日至9日,共用了五天時間。此后不久,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相繼叛變了革命,兇殘地殺害共產黨人,鎮壓工農群眾,而由于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我們的黨未能在他們發動反革命政變時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大革命失敗了。同年8月7日,我黨中央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撤銷了陳獨秀的總書記職務,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屠殺政策的總方針。會后,毛澤東赴湘贛邊界領導了秋收起義,并帶領起義的隊伍上了井岡山。自此以迄全國解放,他都沒有機會再回韶山。新中國建立后,他政務倥傯,日理萬機,一時也分不開身回故鄉去看一看。直到1959年6月25日,他在巡視全國各地后,才從長沙回到了闊別達32年之久的韶山,小住數日,看望鄉親并視察工作。6月26日晚,他在招待所邀集當地為革命作過貢獻的老人座談,與他們共進晚餐。當天夜里,他因興奮和激動而不能成寐,創作了這首詩。
【注釋】
〔題〕韶山,即韶山沖,在湖南湘潭城西40公里,湘鄉、寧鄉、湘潭等三縣交界之處。群山環抱,林木蔥蘢。西南有韶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相傳上古賢君虞舜南巡時曾過此峰并奏《韶》樂,峰因此而得名。
〔別夢句〕別夢,離別之后,不能忘懷,結想成夢,故云。五代張泌《寄人》詩曰:“別夢依依到謝家。”依稀,仿佛、隱約。咒,詛咒。這里表達強烈的感嘆語氣。逝川,參見前《水調歌頭·游泳》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二句注文。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十一《黃河走東溟》篇曰:“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故園句〕故園,故鄉。以上二句意思是說,時光如流水,實在去得太快,故鄉一別,今已32年。悠悠往事,別后猶入夢來,恍惚能記。
〔紅旗句〕農奴,本指奴隸時代、封建時代隸屬于農奴主,沒有人身自由的農業勞動者;這里指舊中國受奴役的貧苦農民。戟,古代的一種長兵器,合戈、矛為一體,既可以直刺,又可以橫擊。
〔黑手句〕黑手,指封建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及其政治代表國民黨右派等黑暗勢力的魔掌。鞭,古代的一種打擊型短兵器,形狀如竹棍,有棱節。以上二句是追溯自己1927年初離開韶山時的政治形勢:一方面是北伐軍所到之處,廣大農民群眾在工人階級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拿起梭鏢等武器來斗爭土豪劣紳;另一方面是國民黨右派為維護地主、買辦階級的利益,正陰謀叛變革命,準備用武力鎮壓工農。韶山地區是這樣,整個湖南及其他一些省區也是這樣。作者1959年9月13日在寫給胡喬木的信中說:“‘霸主’指蔣介石。這一聯寫那個時期的階級斗爭。通首寫三十二年的歷史。”
〔為有句〕為有,因為有。犧牲,這里用如名詞,指為革命而犧牲的先烈。
〔敢教句〕教,讀平聲,使、令。日月換新天,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改變為社會主義的新中國。以上二句說,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按韶山地區自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22年中有數十位共產黨人和革命戰士前仆后繼,英勇獻身。中共韶山支部最早的五名黨員,全部壯烈犧牲。毛澤東一家就出了六位烈士,除楊開慧烈士外,還有毛澤東的胞弟毛澤民、毛澤覃烈士等,其中也包括毛澤東的長子、后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毛岸英烈士。
〔喜看句〕稻菽,泛指農作物。菽,豆類作物的總稱。千重浪,喻指隨風起伏的大片大片的莊稼。
〔遍地句〕英雄,這里指新中國的農民。下夕煙,謂在暮靄中收工歸來。
【押韻格式】
本篇韻腳分別是“川”、“前”、“鞭”、“天”、“煙”。
【修改情況】
本篇未定稿,首句作“別夢依稀哭逝川”,末三字語本唐溫庭筠《蘇武廟》詩:“空向秋波哭逝川。”當時任湖北省委秘書長的梅白建議將“哭”字改為“咒”,毛澤東采納了他的意見,并詼諧地說:“你是我的‘半字之師’。”又,末句曾作“人物風流勝當年”和“人物崢嶸勝昔年”,幾經修改方定稿為“遍地英雄下夕煙”。另據梅白說,他看到的此詩未定稿,末句作“始使人民百萬年”。
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詩詞》上首次公開發表時,詩已改定為現在這樣。
【鑒賞】
1911年,毛澤東第一次走出故鄉韶山到長沙求學。臨行時,他改寫了一首詩以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這一年他只有17歲。1959年,毛澤東回到久違的故鄉,又寫了一首詩抒發情懷。此時他已是一位66歲的老人了。久別回鄉,且又是老大還家,人世滄桑怎能不引起詩人無限的感慨!自古以來,以老大還鄉為題材的詩篇連綿不斷,感舊傷時是這類作品的共同基調。而毛澤東作為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的心里裝著億萬中國人民,他所關心的首先是革命事業。這首七言律詩就鮮明地體現著他那種高遠的思想境界。
詩的首聯“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表明詩人對故鄉懷有一片深情,也交代自己離別故鄉已經很久了。“逝川”指32年前的歲月。“咒”字對時間流逝之快,表示強烈的感嘆,這個動詞提煉得極好,十分新穎。
頷聯緊承上文“三十二年前”,是對1927年大革命時歷史情景的回憶:“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紅旗”和“黑手”,在視覺色彩和感情色彩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力地突出了當時階級斗爭的尖銳激烈。1926年至1927年,隨著北伐戰爭的進展,農民運動也掀起了高潮,“幾萬萬農民從中國的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也就在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湖南也接著發生“馬日事變”。一時間反革命勢力群魔亂舞,向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大開殺戒。但是無論敵人怎樣囂張,革命者都不會被嚇倒。“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戰友們的犧牲,更加激起革命者對敵人的仇恨和推翻反動統治的決心。頸聯這兩句是全詩的重點,含義深刻。首先,它概括總結了中國革命的歷史精神。數十年來,無數共產黨人和革命戰士為了人民的事業,為了中國革命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兩句詩,飽含著詩人對烈士們的深情懷念。此外,這兩句詩還具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它教育和啟迪著當代人:新中國是無數的先烈和革命者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它來之不易,應當倍加珍惜。在寫法上,詩人用了因果關系的句式來表現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它是議論,也是抒情。“敢教日月換新天”是對上句“壯志”的具體說明。兩句的重心集中在一個“敢”字,敢是膽量,是勇氣,是革命精神的具體體現。詩人采用這樣的句式結構,不僅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具體內涵,而且也能突出革命者志向的崇高偉大。如果說“紅旗卷起農奴戟”是用凝重的筆調描寫了革命者的行動,那么這兩句就是用高亢的筆調描寫了革命者的精神。
最后,詩人從歷史的萬千追憶中轉回到現實。眼前的現實正是革命者所孜孜追求的“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首聯中“咒”字所表達的詩人對時間飛快流逝的恨恨之情,在這時已完全被“喜”字的歡快情緒取代了。“遍地英雄”是昔日農奴的后代,也是革命者的后代。他們繼承先輩的遺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了韶山的豐收景象。他們戰天斗地,改造山河,與革命者出入槍林彈雨一樣是在從事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事業。他們理所當然也是英雄!毛澤東親眼看到革命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心里怎能不激動呢!
17歲時的毛澤東對世界充滿著憧憬,他的眼前是一條等待開拓的人生之路。他以年輕人血氣方剛的熱情踏上了征程。他那以四海為家的豪邁情懷顯露著年輕人特有的激進與單純。而年逾花甲的毛澤東重回韶山之時,他已是黨和國家的領袖,他的心里面裝著整個中國和世界。因而,當他重歸故里而不是乍出鄉關、回首往事而不是憧憬未來的時候,他的詩顯得是那樣的深沉和厚實。他對故鄉的深情,不在對自己親人往事的留戀,也不在對故鄉風土人情的頌美,而在于對32年來故鄉人民火熱的斗爭生活的重溫和贊揚。盡管在1959年,年輕的共和國由于國際國內的天災人禍,正陷入困境,毛澤東對此憂心忡忡,但作為一位浪漫詩人,他在故鄉、在歷史中尋找到了一種精神力量。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都能夠不怕犧牲、前仆后繼地去戰勝一切反動派,現在暫時的困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這給詩人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使詩人的內心充滿了激情。在這種心情下創作的這首詩,也飽含了這種激情。因此,詩以寫實為主,卻不乏浪漫的情調。
這首詩寫得大喜大悲,氣勢宏放,只56字就概括了數十年悲壯的中國革命斗爭史。全詩以人民英雄為主角,肯定了人民創造歷史的真理。在內容上可謂博大精深,在藝術上也獨具匠心。她融記敘、抒情和議論為一體,同時還運用了多種對比的藝術手法,如時間上的昔與今對比,色彩上的紅與黑對比,感情上的咒與喜對比等等,通過對比在總體格調上形成了從灰暗凝重到明朗歡快的旋律,使詩的境界大為開闊。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古》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