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約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一七年間
驟雨東風過遠灣,滂然遙接石龍關。
□□□□□□□,□□□□□□□。
野渡蒼松橫古木,斷橋流水動連環。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長亭意轉閑。
【創作背景】
毛澤東在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和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的同學肖三(原名蕭子暲),在所撰《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一書中記述道: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期間,曾三次利用假期在本省境內徒步“游學”——作社會調查。第一次是1916年暑假,他與蔡和森游歷了瀏陽、湘陰、岳陽等地,繞洞庭湖半圈而返,歷時一個多月。第二次是1917年暑假,他與同學蕭子升游歷了寧鄉、安化、益陽、沅江等地。第三次是1917年冬,他一人到瀏陽文家市鐵爐沖陳紹休同學家,住了幾天才回長沙。“游學”途中,毛澤東吟詠甚多,據我弟蕭子風回憶,有此詩云云。
按詩中有“東風”字樣,似為春天之作,而毛澤東這三次“游學”,或在夏季,或在冬季,都與詩中反映的時令不合。因此,可能是由于時間久遠的緣故,肖三的記憶稍有失誤。筆者以為,詩中的“石龍關”,或指湘潭縣西50公里處的石龍山(山頂有石,昂如龍首,故名)。毛澤東的家鄉韶山沖,恰在湘潭縣西40公里處,去石龍山不遠。詩中所寫,當是某一年春天自韶山赴某地途中的情景。具體年份,則難以遽斷,姑依肖三所記。
【注釋】
〔滂然〕形容雨很大。
〔野渡二句〕這一聯,肖三書中所記為三、四句,平仄與格律不合(失粘)。今調整為五、六句,則與格律無忤。毛澤東深諳詩律,所作不致有失粘的情況。野渡,野外河流的渡口。蒼松、古木,二辭是同位語,實指同一樹。流水動連環,謂流水波紋圈圈相接如連環狀。
〔客行句〕客,旅行在外的人,作者自指。遵何路,循由哪一條路。
〔坐眺句〕坐,因為。長亭,古時道路上設有長亭、短亭,供行人休息,一般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閑,安適。以上二句是說,起先由于不知路徑而有些著急,但后來因為望見了“長亭”——路的標識,心里便踏實了,情緒變得安閑起來。
【押韻格式】
本篇韻腳分別是“灣”、“關”、“□”、“環”、“閑”。
【鑒賞】
這是毛澤東青年時代的詩作,寫遠游途中所歷之景。雖然有兩句殘去,但筆法之遒勁老到,仍可見出。
首二句“驟雨東風過遠灣,滂然遙接石龍關”,寫遠游路上風雨驟然而來,時間可能是春末,故有“東風”、“驟雨”。兩句寫景頗有氣勢、筆力雄健。上句寫風助雨勢,雨借風威,忽地掃過遠灣。“過”字用得頗好,富有動感。下句寫白雨茫茫,一直延伸到遠方的石龍關。“遙接”二字將視野的景深開拓到極遠。“滂然”一詞,則如同潑墨,渲染出驟雨的迷漫。全句寫景渾成。
頷聯二句已缺,可置不論。
頸聯寫雨后野渡斷橋邊的景致:荒野的渡口旁,蒼松古枝橫臥,斷橋下一灣清水流過,猶如玉連環一樣汩汩不停。“野渡蒼松橫古木”句,用了幾個修飾詞。“野”形容渡口的荒僻安靜;“蒼”、“古”形容松樹的蒼勁古樸;“橫”字是動詞,著此一字以見蒼松枝柯橫斜杰出,煉字準確,富有表現力。七字質直自然,野而不俗。其意境頗似唐人韋應物《滁州西澗》詩所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斷橋流水動連環”句,“斷橋”與前邊的“野渡”相諧,具見這是一個僻靜荒寂、人跡罕至的所在,故渡“野”橋“斷”。但也正因為人跡罕至,才倍顯得高古深邃,野趣橫生。“連環”形容流水,亦妙。它本指成串而圈圈相扣不可解脫的玉環。那晶瑩無暇的玉石連環多么明麗動人,野渡的流水不正是如此清澈嗎?流水的漣漪起伏生滅潺湲流動,不正像玉連環的形狀嗎?而且流水汩汩潺潺,其聲音不正像玉連環相叩擊那樣悅耳嗎?故“連環”一詞不僅喻流水之質,流水之形,還包括流水之聲,取譬新穎,堪稱佳喻。如將二句合觀,我們發現:上句寫荒僻幽謐的靜景,下句則寫動態和聲響,但因為有流水,更反襯出此地的幽靜來;也正因為有流水,使此景不流于“死寂”,而充滿活潑的情趣。這和《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及唐人王維《山居秋暝》詩“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佳句一樣,都是以動寫靜手法的妙用。
以上諸句,純粹寫景,可以說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標舉的“無我之境”,在詩人的靜觀中再現了自然界之美。叔本華《世界是意志和表象》云:“美是純粹客觀的靜觀心境。”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無我之境,人唯于靜中得之。”但這并不是絕對客觀地描摩自然景物,不過“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人間詞話》)罷了。這幾句雖無一字提到自己本身,但卻滲透著作者觀照自然時,與自然物我兩忘合而為一的默契及愉悅、閑適之情。
前邊幾句是作者眼見之景,作者隱在景物之后,最后兩句則明白地點出自己:“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長亭意轉閑。”景中有人,是自然之景的點綴,也為之增添了活力。行人此去該從哪條路走呢?因看到遠處大路的標識長亭,自然覺得心中安閑、踏實,可以邊走邊瀏覽這美好風光。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離家遠行最是令人黯然神傷,因而羈旅行役之作,多主于悲苦。毛澤東此詩寫遠行,卻無一絲半縷的傷感,而是充滿喜悅和樂趣。前面的景物描寫自不消說,這最后一句也很能體現作者倜儻超脫的情致。
此詩意境渾成,語言流麗,筆力遒健。風格酷肖唐音。韻律也工穩和諧,富有音樂感。如“斷橋流水動連環”一句,除了上文所說比喻新穎外,“動連環”三字在音律上也安排得極好、極優美和諧,長吟之際,自有“叮咚”之聲從唇吻間流出,仿佛泉水流過之聲。總之,只有仔細賞玩體會,才能更多地捕捉到其詩之美。
上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
下一篇:毛澤東詩詞研究《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