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郊社①,報天地生成之大德也。然災沴有禳②,順成有祈③,君為私田則仁,民為公田則忠,不嫌于求福,不嫌于免禍。子孫之祭先祖,以追養繼孝也。自我祖父母以有此身也,曰賴先人之澤以享其余慶也,曰我朝夕奉養承歡,而一旦不復獻杯棬,心悲思而無寄,故祭薦以伸吾情也。曰吾貧賤不足以供菽水,今鼎食而親不逮,心悲思而莫及,故祭薦以志吾悔也。豈為其游魂虛位能福我而求之哉?求福已非君子之心,而以一飯之設,數拜之勤,求福于先人,仁孝誠敬之心果如是乎?不謀利,不責報,不望其感激,雖在他人猶然,而況我先人乎?《詩》之祭必言福,而《楚茨》諸詩為尤甚④,豈可為訓耶?吾獨有取于《采蘩》、《采蘋》二詩⑤,盡物盡志,以達吾子孫之誠敬而已,他不及也。明乎此道,則天下萬事萬物皆盡我所當為,禍福利害皆聽其自至。人事修而外慕之心息,向道專而作輟之念忘矣⑥。何者?明于性分而無所冀幸也。
【譯文】祭祀天地,目的是為了報答天地生成萬物的大德。然而人們經常用祈禱的方法來消除災害,用祭祀的方法來祈求豐年。國君如果是為百姓的田地豐收而祈禱,這就是仁;百姓是為了國家而努力種田,這就是忠。為了正當的理由,就不怕別人說是為了求福,也不怕說是為了免禍。子孫祭奠祖先,是為了追念祖先的養育之恩表達自己的孝心。有了我的先祖以至我的父母,才有了我的身體,我是依靠先人的恩澤才享受到今天的福分的,我朝夕奉養雙親,一旦不能再向他們進獻食品表示我的孝心,心中悲傷而無所寄托,所以用祭祀的方法來表達我對父母和先人的思念之情。從前我很貧窮,不能供給父母好的食物,現在我富有了而父母卻沒有趕上,我心中悲傷思念而無法彌補,所以用祭祀來表達我的悔恨。哪里是為了父母的靈魂能給我降福而去祈求呢?只是為了求福已不是君子應有的心腸,卻以設一些祭品,拜上幾拜,來向先人求福,仁孝誠敬的心果然是這樣的嗎?不謀利,不求報,不企望別人感激,對待他人都是如此,何況是我的先人呢!《詩經》中談到祭祀的必然講到福,而《楚茨》等篇尤其明顯,這種主張豈能為訓!我獨取《采蘩》、《采蘋》兩首詩,它描寫的祭祀,是竭盡供品和孝心,以表達子孫的誠敬之心,其他的就不涉及了。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對于天下的萬事萬物都盡到我的努力,而禍福利害則聽其自然。只想著努力做事,向往祖先降福的念頭就會止息;只專心按著自然的法則去做,中止的想法就會斷絕。為什么呢?是因為明白了哪些是我天性中應該做的,而不希望僥幸地產生意外的收獲。
注釋
【注釋】①郊社:祭天地之典禮。 ②沴(lì):因氣不和而生的災害。禳:除。 ③祈:求福,向神求禱。 ④《楚茨》:《詩經·小雅》中的一篇,其中有“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之句。 ⑤《采蘩》、《采蘋》:《詩·召南》篇名。毛序:“《采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禮,則不失職矣。”全詩講祭祀而不求福。毛序:“《采蘋》,大夫妻能循法度也,能循法度,則可以承先祖共祭祀矣。” ⑥輟:停止。
上一篇:古今觀人,離不了好惡,武叔毀仲尼,伯寮愬子路,臧倉沮孟子,從來圣賢未有不遭謗毀者,故曰:其不善者惡之,不為不善所惡,不成君子。后世執進退之柄者,只在鄉人皆好之上取人,千人之譽不足以敵一人之毀,更不察這毀言從何處來,更不察這毀人者是小人是君子。是以正士傷心,端人喪氣。一入仕途,只在彌縫涂抹上做工夫,更不敢得罪一人。嗚呼!端人正士叛中行而惟鄉原是師,皆由是非失真、進退失當者驅之也。
下一篇:友道極關系,故與君父并列而為五,人生德業成就,少朋友不得。君以法行,治我者也;父以恩行,不責善者也。兄弟怡怡,不欲以切偲傷愛。婦人主內事,不得相追隨。規過,子雖敢爭,終有可避之嫌。至于對嚴師,則矜持收斂而過無可見;在家庭,則狎昵親習而正言不入。惟夫朋友者,朝夕相與,既不若師之進見有時;情禮無嫌,又不若父子兄弟之言語有忌。一德虧則友責之,一業廢則友責之;美則相與獎勸,非則相與匡救。日更月變,互感交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