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霸者,豪強威武之名,非奸盜詐偽之類。小人之情,有力便挾力,不用偽;力不足而濟以謀,便用偽。若力量自足以壓服天下,震懾諸侯,直恁做將去,不怕他不從,便靠不到智術上,如何肯偽?王霸以誠偽分,自宋儒始①,其實誤在“五伯假之”②、“以力假仁”③二“假”字上,不知這“假”字只是“借”字。二帝三王以天德為本,便自能行仁,夫焉有所倚?霸者要做好事,原沒本領,便少不得借勢力以行之,不然令不行,禁不止矣。乃是借威力以行仁義。故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其非身有之,故曰假借耳。人之服之也,非為他智能愚人,沒奈他威力何,只得服他。服人者以強,服于人者以偽。管、商都是霸佐④,看他作用都是威力制縛人,非略人略賣人者,故夫子只說他“器小”⑤,孟子只說他“功烈如彼其卑”⑥。而今定公孫鞅罪,只說他慘刻⑦,更不說他奸詐。如今官府教民遷善遠罪,只靠那刑威,全是霸道,他有甚詐偽?看來王霸考語自有見成公案⑧,曰以德以力所行底,門面都是一般仁義,如五禁之盟⑨,二帝三王難道說他不是?難道反其所為?他只是以力行之耳。“德”“力”二字最確⑩,“誠”“偽”二字未穩,何也?王霸是個粗分別,不消說到誠偽上,若到細分別處,二帝三王便有誠偽之分,何況霸者?
【譯文】霸,是豪強威武的稱呼,不是指奸盜詐偽之類。小人的情態,有力量就依仗力量而不用詐偽,力量不足才利用智謀,便是詐偽。若力量足以壓服天下、震懾諸侯,就會一直干下去,不怕對方不服從,便用不著智術,如何肯用詐偽呢?王道、霸道用誠、偽來區別是從宋儒開始的,其實誤在“五伯假之”、“以力假仁”這兩個“假”字上,不知道這“假”字是“借”的意思。二帝三王以天德為本,便自能實行仁政,哪兒都可實行,哪兒也無阻擋。霸者要做好事,原來沒什么本領,便少不得借勢力以推行,不然就令不行禁不止了。這就是借威力以行仁義,所以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因為不是他自身有的,所以說假借。人們所以服從他,不是因為他的智慧能愚弄人,而是對他的威力無可奈何,只得服他。使別人屈服使用的是強力,屈服的人只是表面偽裝出來的。管仲、商鞅都是輔佐霸主的,他們使用的都是用威力來制服人,并不是搶掠錢財或掠賣人口,所以孔子只說他氣量狹小,孟子只說他功績那樣地卑小。而現在定商鞅的罪,只說他慘刻,而不說他奸詐。如今官府教民遷善遠罪只靠刑威,全是霸道,他有什么詐偽?看來對王道和霸道的評語自有現成的公案,二者的分別,在于是以德推行還是以力推行,而門面上推行的都是仁義。如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在葵丘的一次盟會上,訂立了五條禁令,即使二帝三王在世,難道能說他不對嗎?難道會反其所為嗎?他只不過是以力推行罷了。用“德”、“力”二字區別王、霸最為準確,用“誠”、“偽”二字不太妥當,為什么這樣說呢?王、霸只是個粗分別,還說不到誠、偽上去,如果分到細微處,二帝三王便有誠、偽之分,何況霸呢?
注釋
【注釋】①王霸以誠偽分,自宋儒始:《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朱熹注:“《詩·大雅·文王有聲》之篇,王霸之心,誠偽不同。故人所以應之者,其不同亦如此。” ②五伯假之:語出《孟子·盡心上》。其文為:“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朱熹注:“歸,還也。有,實有也。言竊其名以終身,而不自知其非真有。或曰:‘蓋嘆世人莫覺其偽者。’亦通。” ③以力假仁:參見注①。 ④管、商:管仲,商鞅。管仲,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春秋初期政治家。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以“尊王攘夷”口號為號召,使齊國成為春秋時第一霸主。商鞅,戰國衛人,姓公孫,稱公孫鞅,又稱衛鞅。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說秦孝公以強國之術,秦孝公六年,被任為左庶長,并開始變法,即有名的“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 ⑤故夫子只說他“器小”:《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⑥孟子只說他“功烈如彼其卑”:《孟子·公孫丑上》:“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 ⑦而今定公孫鞅罪,只說他慘刻:《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事。司馬遷評論說:“商君,天資刻薄人也。”劉向《新序》云:“今商鞅內刻刀鋸之刑,外深悺鉞之誅,步過六尺者罰,棄灰于道者被刑,一日臨渭而論囚七百人,號哭之聲動于天地,畜怨積仇比于丘山。所逃莫之隱,所歸莫之容,身死車裂,滅族無姓,其去霸王之佐亦遠矣。” ⑧王霸考語:指對王道、霸道的評語。 ⑨五禁之盟:《孟子·告子下》:“五霸,桓公(齊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又《春秋谷梁傳》僖公九年:“葵丘之盟,陳牲而不殺,讀書,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曰:‘毋雍泉,毋訖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 ⑩“德”“力”二字最確:參見注①孟子語。
上一篇:嘉靖間,南京軍以放糧過期、減短常例,殺戶部侍郎,散銀數十萬以安撫之。萬歷間,杭州軍以減月糧又給以不通行之錢,欲殺巡撫不果。既而軍驕,散銀萬余乃定。后嚴火夫夜巡之禁,寬免士夫而繩督市民,既而民變,殺數十人乃定。鄖陽巡撫以風水之故,欲毀參將公署為學宮,激軍士變,致毆兵備副使幾死,巡撫被其把持,奏疏上,必露章明示之乃得行。陜西兵以冬操太早,行法太嚴,再三請寬不從,謀殺撫按總兵,不成。論者曰:兵驕卒悍如此
下一篇:封建自五帝已然,三王明知不便,勢與情不得不用耳。夏繼虞,而諸侯無罪,安得廢之?湯放桀,費征伐者十一國,余皆服從,安得而廢之?武伐紂,不期而會者八百,其不會者或遠或不聞,亦在三分有二之數,安得而廢之?使六國尊秦為帝,秦亦不廢六國,緣他不肯服,勢必畢六王而后已。武王之興滅繼絕,孔子之繼絕舉廢,亦自其先世曾有功德,及滅之,不以其罪言之耳。非謂六師所移及九族無血食者,必求復其國也。故封建不必是,郡縣不必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