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地間惟無無累,有即為累。有身則身為我累,有物則物為我累。惟至人則有我而無我,有物
-
·心一松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
·圣人以見義不為屬無勇,世儒以知而不行屬無知;圣人體道有三達德,曰智、仁、勇;世儒曰
-
·聞世上不平事,便滿腹憤懣,出激切之語,此最淺夫薄子,士君子之大戒。
-
·做上官底只是要尊重,迎送欲遠,稱呼欲尊,拜跪欲恭,供具欲麗,酒席欲豐,騶從欲都,伺候欲
-
·眾惡必察,是仁者之心。不仁者聞人之惡,喜談樂道。疏薄者聞人之惡,深信不疑。惟仁者知
-
·使氣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臨事,平心易氣。
-
·難管底是任意,難防底是慣病,此處著力,便是穴上著針,癢處著手。
-
·祿位名壽、康寧順適、子孫賢達,此天福人之大權也,然嘗輕以與人。所最靳而不輕以與人者
-
·外勍敵五:聲色、貨利、名位、患難、晏安。內勍敵五:惡怒、喜好、牽纏、褊急、積慣。士
-
·五刑不如一恥,百戰不如一禮,萬勸不如一悔。
-
·或問修己之道,曰:無“鮮克有終”。問治人之道,曰:“無忿疾于頑”。
-
·日之于萬形也,鑒之于萬象也,風之于萬籟也,尺度權衡之于輕重長短也,圣人之于萬事萬物也
-
·凡禍患,以安樂生,以憂勤免;以奢肆生,以謹約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動
-
·學者只該說下學,更不消說上達。其未達也,空勞你說;其既達也,不須你說。故“一貫”惟
-
·圣賢之私書可與天下人見,密事可與天下人知,不意之言可與天下人聞,暗室之中可與天下人
-
·論造道之等級,士不能越賢而圣,越圣而天。論為學之志向,不分士圣賢便要希天。
-
·兵以死使人者也。用眾怒,用義怒,用恩怒。眾怒仇在萬姓也,湯武之師是已。義怒以直攻曲
-
·寧開怨府,無開恩竇。怨府難充而恩竇易擴也,怨府易閉而恩竇難塞也,閉怨府為福而塞恩竇
-
·為政者非謂得行即行,以可行則行耳。有得行之勢而昧可行之理,是位以濟其惡也,君子謂之
-
·良知何處來?生于良心。良心何處來?生于天命。
-
·艱語深辭,險句怪字,文章之妖而道之賊也,后學之殃而木之災也。路本平而山溪之,日月本明
-
·精存則生神,精散則生形。太乙者,天地之神也;萬物者,天地之形也。太乙不盡而天地存,萬
-
·四端自有分量,擴充到盡處,只滿得原來分量,再增不得些子。
-
·善用力者,舉百鈞若一羽;善用眾者,操萬旅若一人。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自有《中庸》來,無人看破此一語。此吾道與佛老異處,最不可
-
·古人之寬大,非直為道理當如此,然煞有受用處。弘器度以養德也,省怨怒以養氣也,絕仇讎以
-
·浩然之氣,孔子非無,但用底妙耳。孟子一生受用全是這兩字。我嘗云孟子是浩然之氣,孔子
-
·冬者,萬物之夜,所以待勞倦養精神者也。春生、夏長、秋成,而不培養之以冬,則萬物之滅久
-
·而今不要掀揭天地,驚駭世俗,也須拆洗乾坤,一新光景。
-
·詠輿夫一聯:倒垂背上珍珠樹,高起肩頭瑪瑙峰。
-
·示兒云:門戶高一尺,氣焰低一丈。華山只讓天,不怕沒人上。
-
·只此一念公正了,我與天地鬼神通是一個,而鬼神之有邪氣者,且跧伏退避之不暇。庶民何私
-
·兵革之用,德化之衰也。自古圣人亦甚盛德,即不過化存神,亦能久道成孚,使彼此相安于無事
-
·“安而后能慮”,止水能照也。
-
·以林皋安樂懶散心做官,未有不荒怠者。以在家治生營產心做官,未有不貪鄙者。
-
·當可怨可怒、可辯可訴、可喜可愕之際,其氣甚平,這是多大涵養。
-
·利害死生間有毅然不奪之介,此謂大執持。驚急喜怒事無卒然遽變之容,此謂真涵養。
-
·后世無人才,病本只是學政不修,而今把作萬分不急之務,才振舉這個題目,便笑倒人。官之無
-
·世道、人心、民生、國計,此是士君子四大責任。這里都有經略,都能張主,此是士君子四大
-
·禮繁則難行,卒成廢閣之書;法繁則易犯,益甚決裂之罪。
-
·陰陽征應,自漢儒穿鑿附會,以為某災祥應某政事,最迂。大抵和氣致祥,戾氣致妖,與作善降
-
·審勢量力,固智者事,然理所當為而值可為之地,圣人必做一番,計不得成敗。如圍成不克,何
-
·蝸藏于殼,烈日經年而不枯,必有所以不枯者在也。此之謂以神用,先天造物命脈處。
-
·雪非薰蒸之化也,天氣上升,地氣下降,是干涸世界矣。然陰陽之氣不交則絕,故有留滯之余。
-
·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今子弟受父兄之責也,尚有所不堪,
-
·喜奉承是個愚障,彼之甘言卑辭、隆禮過情,冀得其所欲而免其可罪也。而我喜之、感之,遂
-
·天者未定之命,命者已定之天。天者大家之命,命者各物之天。命定而吉兇禍福隨之也,由不
-
·世之人常把好事讓與他人做,而甘居己于不肖,又要掠個好名兒在身上,而詆他人為不肖。悲
-
·每日點檢,要見這念頭自德性上發出,自氣質上發出,自習識上發出,自物欲上發出。如此省察
-
·天德只是個無我,王道只是個愛人。
-
·著令甲者,凡以示天下萬世,最不可草率,草率則行時必有滯礙。最不可含糊,含糊則行者得以
-
·毫厘之輕,斤鈞之所藉以為重者也;合勺之微,斛斗之所賴以多者也;分寸之短,丈尺之所需
-
·應萬變,索萬理,惟沉靜者得之。是故水止則能照,衡定則能稱。世亦有昏昏應酬而亦濟事,夢
-
·宋儒紛紛聚訟語且莫理會,只理會自家,何等簡徑。
-
·“無所為而為”,這五字是圣學根源,學者入門念頭就要在這上做。今人說話,第二三句便落
-
·學問要訣只有八個字:涵養德性,變化氣質。守住這個,再莫向迷津問渡。
-
·只脫盡輕薄心,便可達天德,漢唐以下儒者,脫盡此二字不多人。
-
·力負邱山未足雄,地負萬山,此身還負地。量包滄海不為大,天包四海,吾量欲包天。
-
·今人見前輩先達作事,不自振拔,輒生嘆恨,不知渠當我時也曾嘆恨人否,我當渠時能免后人嘆
-
·為人辯冤白謗,是第一天理。
-
·仆隸下人昏愚者多,而理會人意,動必有合,又千萬人不一二也。居上者往往以我責之,不合則
-
·水之流行也,礙于剛則求通于柔;智者之于事也,礙于此則求通于彼。執礙以求通,則愚之甚
-
·凡酌量天下大事,全要個融通周密、憂深慮遠。營室者之正方面也,遠視近視,曰有近視正而
-
·一人運一甓,其行疾;一人運三甓,其行遲;又二人共輿十甓,其行又遲。比暮而較之,此四人
-
·即做人在世間,便要勁爽爽立錚錚底,若如春蚓秋蛇,風花雨絮,一生靠人作骨,恰似世上多了
-
·盛德莫如地,萬物于地,惡道無以加矣。聽其所為而莫之憾也,負荷生成而莫之厭也。故君子
-
·廟堂之上最要蕩蕩平平,寧留有余不盡之意,無為一著快心之事。或者不然予言。予曰:君見
-
·矯激之人加卑庸一等,其害道均也。吳季札、陳仲子、時苗、郭巨之類是已。君子矯世俗只
-
·見事易,任事難。當局者只怕不能實見得,果實見得,則死生以之,榮辱以之,更管甚一家非之,
-
·識見議論最怕小家子勢。
-
·弄潮于萬層波面,進步于百尺竿頭。
-
·天下之事,在意外者常多,眾人見得眼前無事,都放下心,明哲之士只在意外做功夫,故每萬全
-
·余行年五十,悟得“五不爭”之味。人問之,曰:“不與居積人爭富,不與進取人爭貴,不與矜
-
·世上只有個道理是可貪可欲底,初不限于取數之多。何者?所性分定原是無限量底,終身行之
-
·創業之君,當海內屬目傾聽之時,為一切雷厲風行之法,故令行如流,民應如響。承平日久,法
-
·為惡再沒個勉強底,為善再沒個自然底。學者勘破此念頭,寧不愧奮?
-
·世無全才久矣,用人者各因其長可也。夫目不能聽,耳不能視,鼻不能食,口不能臭,勢也。今
-
·居上之患莫大于賞無功、赦有罪,尤莫大于有功不賞而罰及無罪。是故王者任功罪不任喜怒,
-
·到當說處,一句便有千鈞之力,卻又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此雖十緘也不妨。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