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圣人以見義不為屬無勇①,世儒以知而不行屬無知;圣人體道有三達德,曰智、仁、勇;世儒曰知行只是一個,不知誰說得是?愚謂自道統初開,工夫就是兩項,曰“惟精”,察之也;曰“惟一”,守之也。千圣授受,惟此一道,蓋不精則為孟浪之守,不一則為想象之知。曰“思”曰“學”②,曰“致知”③曰“力行”④,曰“至明”曰“至健”,曰“問察”曰“用中”⑤,曰“擇乎中庸,服膺勿失”⑥,曰“非知之艱,惟行之艱”⑦,曰“非茍知之,亦允蹈之”,曰“知及之,仁守之”⑧,曰“不明乎善,不誠乎身”⑨。
【譯文】圣人把見義不為歸做無勇,世上的儒者把知而不行算做無知;圣人體現道有三達德,叫做智、仁、勇;世上的儒者認為知和行是同一個東西,不知誰說得對?我認為圣道承繼的統系剛一開頭,功夫就是兩項,一叫“惟精”,講的是察;一叫“惟一”,講的是守。千圣傳授的,只有這個道理,不精就是輕率地守;不一則是想象的知。這就是所說的“思”和“學”,“致知”和“力行”,“至明”和“至健”,“問察”和“用中”,“擇乎中庸,服膺勿失”,“非知之艱,惟行之艱”,“非茍知之,亦允蹈之”,“知及之,仁守之”,“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的道理。
注釋
【注釋】①圣人以見義不為屬無勇:《論語·為政》:“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②曰“思”曰“學”:《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③曰“致知”:《大學》第一章:“致知在格物。” ④曰“力行”:《中庸》第二十章:“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⑤曰“問察”曰“用中”:《中庸》第六章:“子曰,舜其大智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⑥擇乎中庸,服膺勿失:《中庸》第八章:“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服膺,衷心信服。 ⑦非知之艱,惟行之艱:《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氏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⑧知及之,仁守之:《論語·衛靈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民,未善也。” ⑨不明乎善,不誠乎身:語出《孟子·離婁上》:“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朱熹注:“誠,實也。”游氏曰:“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上一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堯舜以至于途之人,必有所以汲汲皇皇者,而后其德進、其業成。故曰雞鳴而起,舜、跖之徒皆有所孳孳也。無所用心,孔子憂之曰:“不有博弈者乎?”懼無所孳孳者,不舜則跖也。今之君子縱無所用心而不至于為跖,然飽食終日,惰慢彌年,既不作山林散客,又不問廟堂急務,如醉如癡,以了日月,《易》所謂“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果是之謂乎?如是而自附于清品高賢,吾不信也。孟子論歷圣道統心傳,不出“憂勤
下一篇:師無往而不在也,鄉國天下古人師善人也,三人行則師惡人矣。予師不止此也,鶴之父子,蟻之君臣,鴛鴦之夫婦,果然之朋友,烏之孝,騶虞之仁,雉之耿介,鳩之守拙,則觀禽獸而得吾師矣。松柏之孤直,蘭芷之清芳,蘋藻之潔,桐之高秀,蓮之淄泥不染,菊之晚節愈芳,梅之貞白,竹之內虛外直、圓通有節,則觀草木而得吾師矣。山之鎮重,川之委曲而直,石之堅貞,淵之涵蓄,土之渾厚,火之光明,金之剛健,則觀五行而得吾師矣。鑒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