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世上只有個道理是可貪可欲底,初不限于取數之多。何者?所性分定原是無限量底,終身行之不盡,此外都是人欲,最不可萌一毫歆羨心。天之生人各有一定底分涯,圣人制人各有一定底品節,譬之擔夫欲肩輿,丐人欲鼎食,徒爾勞心,竟亦何益?嗟夫!篡奪之所由生,而大亂之所由起,皆恥其分內之不足安而惟見分外者之可貪可欲故也。故學者養心先要個知分,知分者心常寧、欲常得。所欲得自足,以安身利用。
【譯文】世上只有道理是可以多知道多擁有的,最初并沒有限定取數的多少。為什么呢?在你已定的性分中原來就沒有限量,終身都可以探求。除此以外都是人欲,最不可萌發一毫歆羨的心理。上天生人各有一定的分涯,圣人制人各有一定的品節,譬如擔夫想要乘坐肩輿,乞丐想要鐘鳴鼎食,只是白費心思,毫無用處。唉!篡奪的產生,大亂的興起,都是因為不安于分內所有的,而想得到分外的東西的緣故。所以學者修養內心先要知分,知道分,心就會經常處于安寧之中,所想得到的東西就能得到。得到的東西能夠自足,就可以安身利用了。
上一篇:善養身者,饑渴寒暑勞役外感屢變,而氣體若一,未嘗變也。善養德者,死生榮辱夷險外感屢變,而意念若一,未嘗變也。夫藏令之身至發揚時而解?,長令之身至收斂時而郁閼,不得謂之定氣。宿稱鎮靜,至倉卒而色變;宿稱淡泊,至紛華而心動,不得謂之定力。斯二者皆無養之過也。
下一篇:吾輩終日不長進處,只是個怨尤兩字,全不反己。圣賢學問只是個自責自盡,自責自盡之道原無邊界,亦無盡頭,若完了自家分數,還要聽其在天。在人不敢怨尤,況自家舉動又多鬼責人非底罪過,卻敢怨尤邪?以是知自責自盡底人決不怨尤,怨尤底人決不肯自責自盡。吾輩不可不自家一照看,才照看便知天人待我原不薄惡,只是我多慚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