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世無全才久矣,用人者各因其長可也。夫目不能聽,耳不能視,鼻不能食,口不能臭,勢也。今之用人不審其才之所堪,資格所及,雜然授之。方司會計,輒理刑名;既典文銓①,又握兵柄。養之不得其道,用之不當其才,受之者但悅美秩而不自量。以此而求濟事,豈不難哉!夫公綽但宜為老而裨諶不可謀邑②,今之人才豈能倍蓰古昔?愚以為學校養士,科目進人,便當如溫公條議③,分為數科,使各學其才之所近,而質性英發能備眾長者,特設全才一科,及其授官,各任所長。夫資有所近,習有所通,施之政事,必有可觀。蓋古者以仕學為一事,今日分體用為兩截。窮居草澤,止事詞章;一入廟廊,方學政事。雖有明敏之才,英達之識,豈能觀政數月便得每事盡善?不免鹵莽施設,鶻突支吾④。茍不大敗,輒得遷升。以此用人,雖堯舜不治。夫古之明體也養適用之才,致君澤民之術固已熟于畎畝之中,茍能用我者,執此以往耳。今之學校,可為流涕矣。
【譯文】世上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全面的人才了,用人的人只要用每人的所長就可以了。目不能聽,耳不能視,鼻不能食,口不能嗅,這是功能不同形成的。現在用人不考查其才能能夠勝任什么,只要資格夠了,就胡亂授給個官職。正在掌管會計又調去審理刑獄;既擔當選拔文官的重任,又讓其掌握兵權。培養不用適當的方法,任用又不適合他的才能,被任用的人只是喜歡高官厚祿卻不衡量自己能否勝任。這樣想使事情成功,不是太難了嗎?孟公綽擔任卿相之家的總管很適合,裨諶不能讓他管理行政,現在的人才難道還會比古代多出幾倍嗎?我認為,用學校來培養人才,用科舉的辦法來選拔人才,就應當按照司馬光上奏的條議,分為若干科,使每人學習和他的特長相近的科目,而天資特別聰明又有多種特長的,專門設立全才科,到授于官職的時候,各用其所長。他學習的科目和他的資質相近,他所學習的又和他未來的事業相通,這樣把這些才能用在政事上,必然會做出可觀的成績。古人把做官和學習作為一件事,現在把它分開,成了兩截。窮居草澤,尚未為官的時候,只學習詩詞文章;一入朝廷,當上官吏,才開始學習政事。這樣做,即使有聰明敏捷的才智、有英明特達的識見,也不能從政幾個月就把每件政事做好,不免會有魯莽的行動,胡亂應付的時候。如果沒什么大錯,還會得到提升。用這樣的方法選用人才,即使是堯舜也不能治理好天下。古代以講明治世之道來培養實用的人才,對致君堯舜、恩澤下民的方法,身為一介平民時已經熟悉,如果有任用我的人,我就懷著這一套本事去赴任。現在這樣的學校,真讓人為之傷心落淚啊!
注釋
【注釋】①文銓:文士的選拔。 ②公綽但宜為老而裨諶不可謀邑:公綽,《論語·憲問》:“孟公綽為趙魏者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朱熹注:“公綽,魯大夫。趙魏,晉卿之家。老,家臣之長。大家勢重,而無諸侯之事;家老望尊,而無官守之責。優,有余也。”裨諶,鄭大夫。《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獲,得所謀;否,不得所謀。 ③溫公條議:溫公,司馬光,北宋大臣,史學家,死后追封溫國公。司馬光為相時,曾上條議,“欲乞朝廷設十科取士:一曰行義純固可為師表科,有官無官人皆可舉。二曰節操方正可備獻納科,舉有官人。三曰智勇過人可備將帥科,舉文武有官人。四曰公正聰明可備監司科,舉知州以上資序。五曰經術精通可備講讀科,有官無官人皆可舉。六曰學問該博可備顧問科,同上。七曰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同上。八曰善聽獄訟盡公得實科,舉有官人。九曰善治財賦公私俱便科,同上。十曰練習法令能斷清讞科,同上。”(見《宋史·選舉志六》) ④鶻突:即糊涂。
上一篇:天下之事,要其終而后知君子之用心;君子之建立,要其成而后見事功之濟否。可奈庸人俗識,讒夫利口,君子才一施設輒生議論,或附會以誣其心,或造言以甚其過,是以志趣不堅、人言是恤者輒灰心喪氣,竟不卒功。識見不真、人言是聽者輒罷君子之所為,不使終事。嗚呼!大可憤心矣。古之大建立者,或利于千萬世而不利于一時,或利于千萬人而不利于一人,或利于千萬事而不利于一事。其有所費也似貪,其有所勞也似虐,其不避嫌也易以招摘
下一篇:廝隸之言直徹之九重,臺省以之為臧否,部院以之為進退,世道大可恨也。或訝之。愚曰:天子之用舍托之吏部,吏部之賢不肖托之撫按,撫按之耳目托之兩司,兩司之心腹托之守令,守令之見聞托之皂快,皂快之采訪托之他邑別郡之皂快。彼其以恩仇為是非,以謬妄為情實,以前令為后官,以舊愆為新過,以小失為大辜,密報密收,信如金石;愈偽愈詳,獲如至寶。謂夷、由污,謂屩、跖廉,往往有之。而撫按據以上聞,吏部據以黜陟。一吏之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