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動于中,有力發(fā)于外
梁先生語錄:
我們的行動背后,都有感情與意志的存在(或者說都有情感要求在內(nèi))。情感要求越直接,越有力量;情感要求越深細,越有味道。反過來說,雖然有要求。可是很迂緩,很間接,這樣行動就沒有力量,沒有光彩。還有,情感要求雖然是直接,可是很粗,也沒有味道。
唐代劉希夷曾做樂府詩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春去秋來,人們總在人世間行走,仿佛沒有一個盡頭,覺得一輩子太短;可是,每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時光從指間悄悄劃過的時候,我們又不禁感慨生命的短暫。如花開,亦如花謝。道是無情又有情。
可以說,人的一生,不論長短,總是處于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沒誰能將自己封鎖在某個小島上,獨自度過一生;也沒有誰,能將自己關(guān)在一間小屋子里,從出生到老去,從不與人接觸。事實上,即便是動物,也必須有自己的交際,才能不斷地進化與發(fā)展。人更如此。
人從落地到成長,其一生都處于各種各樣的關(guān)系之中,例如古人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生活中,我們可能扮演各種角色,比如子女、父母、叔伯、姑嫂等,這是家庭關(guān)系。在社會中,我們還會扮演朋友、戀人等各種角色。而要讓每個角色都扮演得漂亮或得體,就得了解做人之道。比如,為子女的,該如何對待父母,這就體現(xiàn)為一種為人之道。
然而不論是處于哪種關(guān)系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要與人為善,友好相處,營造一個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抑或是工作環(huán)境,都應當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付之以真心實意。否則,人人都虛偽,世界無所謂美好;戴著面具行走人生,從何去體味生活的真味?最主要的是,虛假到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的人,拿什么去待人,除了虛偽和自私?
所以說,人生在世,我們還是應當做一個真實的人。所謂真實,就是意誠情真,不論是言語還是行動,都出自肺腑,是真心實意的表現(xiàn),而非虛情假意的敷衍或是應付。將真實融入人生的每一個角色中,做到有情動于中,而有力發(fā)于外。這樣的做人之道,才是智者所為。
對此,梁先生常說,我們的情感背后,都有感情與意志的存在。由此可見,情之真,意之切,才有誠懇、切實的行動,不然,背后一定潛藏著一張丑陋的嘴臉。
比如說,在侍奉雙親這一問題上,有人全然是奔著父母的財產(chǎn)而去的,為此,可能全然不念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拋棄父母;或者在父母老年的時候,不能盡心盡力地孝敬父母。
帶著貪念的情感,其背后難有真摯的愛,不論怎么掩飾,終究無法掩飾其真實意圖。這樣的人,是不懂做人之道的,更是枉作為人的。
再如,對待戀人,若是深受速食愛情的影響,就沒有真感情可言,一切以欲望、名利為重,得之,則棄;不得,則強求。這樣的愛情,之于牛郎織女、白蛇和許仙以及梁祝的愛情故事來說,實在令人失望甚至絕望。歸根結(jié)底,就在于心不真,情不切。也就是說,那不是真愛。所以不堪一擊。與人相戀,持以這樣的心意,也不是為人真實、坦誠的表現(xiàn),這對任何一個懂做人之道的人來說,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說,漫漫人生旅途中,我們要做一個真實的、真誠的人,才能讓內(nèi)心之真情,發(fā)于外,施于我們所要相處的人。進而,我們才能扮演好每個角色,才能收獲人間真情,才能體味生活的美好。
對此,梁先生指出,“情感要求越深細,越有味道”。反過來說,情感若是很粗,便沒有味道。而梁先生所指的粗細,也是真誠度的高低。也就是說,情感越真,便越細;而越假,便越粗,甚至沒有情感。
縱觀梁先生的著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提倡真情是粱先生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而其真情的提倡表現(xiàn)在釋孔、釋佛、評價圣賢人物時。他所謂的“真情”是一種“善”的道德情感。提倡真情有積極的意義。
綜合人生體驗可知,真情的積極意義,在于它“呼之欲出”的萌動。一個人有了真情實感,才會有情動,所謂“情動于中而發(fā)于外”指的也正是這樣的情況。比如,有敬愛父母的情,才會有盡心盡力孝敬父母的情,進而才有侍奉父母、孝敬父母的切實行動。再如,對待朋友能忠,能信,才能真正做到為朋友竭盡心力,甚至兩肋插刀。
那么,人生于世,我們要怎樣才能做真實、真誠的自己,讓自己“有情動于中,有力發(fā)于外”呢?對此梁先生建議人們要“培養(yǎng)開發(fā)自己的‘愿力’(發(fā)心與立志都是愿力)”。
梁先生說:“我們都是力量不夠的人,要去可憐旁人,先須可憐自己。”可憐自己,實際上就是反觀自己,尋找自己行動的動機,捫心自問自己當時的意思真切與否。所以說,要循著“愿力”去掂量自己最初的動機與情感,這樣一來,才能杜絕虛假的情意,終止虛偽的行動,以達正心、正力的目的。有這樣的反問,若是當時的情誼真實,那便能繼續(xù)“將原來的真情真愿因反求而開大。當痛癢惻隱之情發(fā)露時而更深厚之,擴充之,則正念有力,雜念自可減少”。
如此一來,豈不是一舉兩得?
因此,人生中,做人之道,終究還是離不開“真”,要成己之真,才能有情動于中,有力發(fā)于外。不然,一切都是枉然。
上一篇:《是真學問,才有受用》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氣和情淡,自長自消》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