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
【題解】
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的秋天杜甫在夔州瀼西東屯居住。瀼西東屯是一個環境很美的村莊,這里地勢平坦,溪水環繞,草木繁茂,山壁聳立,尤其到了黃昏時分,整個村莊變得格外寂靜祥和,觸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面對眼前的景象,作者有感而發,作下此詩。這首詩本是寫景,卻讓人覺得有化不開的凄涼和悲郁在其中。詩人對人生遲暮的感慨,對故鄉難歸的悲哀,都蕩漾在精美傳神的景色描寫中。全詩情景交融、含而不露,令人覺得余味無窮。
【原文】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①。
石泉流暗壁,草露②滴秋根。
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③。
【注釋】
①故園:故鄉。
②草露:凝聚在草根上的露水。
③花燼:這里指燈花,蠟燭或者油燈中,燈芯燒過后,灰燼仍舊在燈芯上,紅熱狀態下的灰燼在火焰中如同花朵,遂名燈花。在民俗中有“預報喜兆”之意。
【譯文】
村子里的羊群牛群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也都關上了門。
月亮漸漸升高,柔軟的風吹過村莊,這是一個多么迷人的夜晚,只可惜這美麗的地方不是我自己的家鄉。
聽到泉水沿著石壁縫隙暗暗發出清冷的聲音,看到秋夜的露珠凝聚滴落在草根上。
我的滿頭白發,在這明亮的燈光下顯得愈加發白,看那濺著五彩斑斕的火花似乎在報喜,但已經和我沒有任何關系了。
上一篇:杜甫《巳上人茅齋》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曲江對酒》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