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長生,不虛此生
梁先生語錄:
不求長生,不虛此生。
生死乃人生常事。人生于世,難免一死。古人云,眾生好生惡死。的確,自古便有向往長生不老的人。譬如秦始皇,多次派人入海尋求仙藥,以求萬壽無疆。然而,時至今日,這樣的幻想仍然未能實現。事實上,生老病死,乃自然之常理,無人能逃脫這樣的規律。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論是才高八斗,還是大富大貴,抑或是德高望重,都免不了一死。
所以說,人生在世,我們與其幻想無限地延長生命的長度,不如想辦法開拓生命的深度。這樣一來,才能用有限的時間,挖掘出無限的潛能,讓人生幾十年漂亮、瀟灑而又有意義。而這,與梁先生推崇的“不求長生,不虛此生”的觀點是一致的。
實踐表明,若不想虛度此生,就須得認真對待生活;更要嚴守心門,立足于當下。
季羨林先生曾說:“對于人生,我曾有過一些考慮。我認為,每個人的誕生都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除了佛祖釋迦牟尼以外,能夠預先制訂計劃,然后選人、選地、選時,再誕生。至于死,絕大部分也是被動的……”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人無權決定自己的生死,生命是極為可貴的,所以人生當被珍重。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人沒有上輩子,也沒有下輩子,只有這輩子。既然如此,面對這難能可貴的一生,我們就不能掉以輕心,坐失良機;而應當認真地過好這一生,實現生命的價值。而這,也正是梁先生“不虛此生”的內涵之一。
再者,人不能決定生死,縱然是自殺,也是枉然,因為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就想了斷自己。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生命的深度。面對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與生命,我們不能不認真,不能虛度光陰,更不能虛度此生。否則,人生便不僅是存在缺憾,而是一無所有,遍布荒涼了。
生活中,浪費時間,不認真對待生命,不認真過好此生的,大有人在。比如,有人認為,自己還年輕,可以隨便揮霍自己的時間。用時下流行的說法便是:我一無所有,只剩青春可以揮霍了。再如,有的人覺得自己離死亡還很遠,因此,不必瞻前顧后,讓自己活在忙碌中,甚至成天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地度過。又如,有人對“轉世輪回”說深信不疑。因此,他們認為,這輩子就這樣了,下輩子投好胎,過這輩子想過的生活……
殊不知,人生于世,應當嚴守心門,活在當下。
我們不求長生,所以在有限的生命中,要認真地對待人生。認真的方式,除了珍惜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成就非凡的、成功的自我之外,更應當懂得活在當下的可貴之處。佛祖釋迦牟尼曾說:“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可以說,這寥寥數語,道出了生活的真諦:活在當下,一切安詳。
關于這一點,梁先生持以“意欲持中,立足當下”的觀點。梁先生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經歷過一次精神危機,曾兩度試圖自殺,但是未果。自此,梁先生對生死看得比較開,一生秉著“不求長生,不虛此生”的態度,活在當下,超然物外。
梁先生常說,自己自幼愚笨,但是他愛思考,很勤奮,也很認真。因此,他能堅持自學成材。縱然到了耄耋之年,梁先生仍堅持多讀多思,筆耕不輟。
1987年,他對友人說:“李商隱詩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于一個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數了,但我絲毫沒有頹唐、悲涼之感。語云:‘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只要我腦子還能用,我將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繼續走下去,愉快而充實地送走這最后一段歲月。”
這就是認真對待人生,泰然活在當下,不求長生,不虛此生的梁先生。
人生于世,不過幾十年,與其幻想,與其回憶,不如向梁先生學習,看淡生死,任其自然;同時,更要珍重此生,認真對待生活,活在當下,絕不虛此生。如此一來,便能了生脫死,今生今世,瀟灑自如,成就卓著。
上一篇:《不學便老而衰》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不論身處何境,享受世間要淡然》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