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遷怒,不貳過
梁先生語錄:
要不墮入氣質、習慣之中,最要者即不遷怒,不貳過。
哀公問孔子:“先生你的弟子中有誰比較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學生很好學,他既不把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也不會重復犯一個錯誤。只可惜不幸短命死了。所以,如今便沒有好學的了。”這就是“不遷怒,不貳過”的由來。短短六個字,卻是孔子生活態度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于孔子的生活態度,梁先生說:“他告訴人作生活本不是一個特殊的生活,僅是一個尋常人的生活。”正因為孔子持以這樣的生活態度,因此,“孔子、顏子與常人的區別,沒有特別的地方,只是生活常好常對而已”。對此,梁先生進一步指出,按照我們自然的要求,無論是善良的人,還是罪大惡極的人,“都要求好的行為,好的生活,總愿意生活常好,生活常對,總不甘心作一個偶然發露流行(指人心)。”
假如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這樣的要求,就能讓自己的生活處于好與對的狀態中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本來是對的,本來是和樂的,但是很難常常對,常常和樂”。因此,我們需要想法子使它常常對,常常美好。
而禮就是其中的一條妙計。那么,禮貌與“不遷怒,不貳過”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從表面來看,二者似乎沒有關系;但深究起來,我們可以說,“不遷怒,不貳過”是禮的一種極致。何以見得?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已經知道,禮在本質乃為生命本身所自然流露出來的柔和之美,簡而言之,就是生命之理。正因為是生命本然的要求,所以,與人打交道的時候,以禮相待,便可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不遷怒,不貳過”正是以禮相待的表現。
南懷瑾先生說:“下等人,有脾氣沒本事;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這并不是說,上等人真的沒有脾氣。事實上,人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只是一個抑制得好壞的問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逢人遇事,若是逾越了自己承受的底限,就可能會生怒,這是第一層。往深一層里看,生怒便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情,這時候,若是怒氣沒有及時發泄出去或者咽下去,就可能會轉移,即發泄到他人身上,傷及無辜。
說到怒,梁先生認為,“本來怒是從爭斗本能來,在對的生活中,并不是不怒,喜怒哀樂人孰無之,以怒之沖動與性之沖動,是人生頂有力量、頂硬固的兩方面”。由此看來,怒并非絕對無益。從深層次來看,怒是生命力量的象征。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認為,生活中,特別是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怒越多越好。在梁先生看來,“果使人墮入其中,便要被它拴得非常之緊”。試想,假如我們一時陷入怒氣之中,或者將怒作為生活之常態,成為習慣,那么要心氣平穩地做好眼下的事,或者著手做好其他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怒則心亂,心亂則陣亂,則無力。
而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怒更是禍害的來源。頂好的感情可能會因一時的怒氣而支離破碎,和諧的人際關系可能會因為一時的怒氣而變得凌亂不堪。一方面,在與人交際中,若帶著怒氣,便容易產生偏見,難以溝通;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能會遷怒。制怒很難,不遷怒更難。這也正是孔子欣賞顏回的一個原因。遷怒之后,隨之而來的便可能是犯錯了,即有過。事實上,遷怒本身也是一種過。
如此這般,又豈是得體知禮者所為?但是,要真正做到“不遷怒,不貳過”是極難的。且不往遠處看,即往自己身上看,便一目了然了。所以說,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不遷怒,不貳過”是得體知禮的極致。因為能克制過去的怒氣,呈現給他人以自然的真誠的自己,所以能平靜地、坦誠地以禮相待。因而,也不會犯不必要的錯。不犯錯,哪里又有“貳過”?
但是,倘若因怒而錯,也不要因此而將錯就錯,不要將在這個人身上犯下的錯,再在其他的人身上重復,即“不貳過”。關于“不貳過”,梁先生認為它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知過,另外一層是改過。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避免“貳過”,先得制怒,才不會因為怒而犯錯,更不會因為怒而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其次要知道自己的過錯,知錯就改,善莫大焉;最后便是改過,過而不能改,非君子也。
這樣一來,我們便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能如此,便能與人為善,能與人友好、和諧相處。所以說,人生于世,我們要做個得體知禮的人,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須得做個“不遷怒,不貳過”的人。
上一篇:《不論身處何境,享受世間要淡然》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與人和諧相處,做人才痛快漂亮》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