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原文與翻譯、賞析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①,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①離離: 野草茂密的樣子。②王孫: 貴族后代,此指出門遠游的人。③萋萋: 草茂盛的樣子。
【賞析】 白居易是位早熟的詩人,寫這首詩時他才16歲。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前冠有“賦得”二字,古代稱作“賦得體”。所謂 “賦得”,是指限定某一詩題來作詩,作這種詩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朋友間歡聚或送別時,指定一個題目,人各賦詩,以發抒情懷; 一種是應考之作,是由考官指定詩題,士子按題作詩,也例在題前加“賦得”二字。無論哪種情況,限題作詩,總是一種束縛,所以古來難有佳作,而白居易這首詩,既能緊扣詩題,又寫得感情深摯,富有個性,可以說是古代“賦得體”詩中的絕唱。
這首詩命題為“古原草送別”,所以詩中必須把詠草和送別關聯起來,也就是說必須寄別情于詠草,借詠草而抒別情。草與別情之間有什么聯系呢?《楚辭·招隱士》 中有 “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萋萋春草之景,寄托對游人不歸的悠悠之情,意境深遠,余味無窮,看來這首詩的命題或緣于此,但又獨創新意,別具情懷。
全詩八句,有六句完全詠草。在一望無邊的古原上,鋪滿茂密的青草,它們一年一度枯而又榮。雖在秋天時經過野火的焚燒,莖葉俱遭摧殘,但每逢春風吹來的時候,卻又再次抽芽長葉,密密叢叢地鋪滿原野,現出無限生機,這是何等旺盛的生命力和頑強的精神啊!詩人這里雖在詠草,但卻有意從枯而又榮的角度著筆,歌詠它的性格,贊嘆它的精神,這就必然會給人帶來豐富的聯想,從而含有對人生富有啟迪的哲理了。
詩的五、六句繼續寫草,但進一步落到古原送別上。“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古道、荒城,本屬一片荒涼景象,而行人即將上路,沿古道,經荒城遠別而去,又怎能不倍增離人之惆悵?但詩人卻又獨出心裁,別具肺腑,特地用充滿生氣的芳草來慰藉行人,以壯行色。清香彌漫的春草,生長在古道兩旁,蔓延遠長,將一路伴隨著行人遠去;沐浴于陽光之下的綠毯般的嫩草,裝點著荒城,秀色可掬。這一片生機盎然的春景,不正可銷行人之愁緒,慰離人旅途之寂寥么?詩人不說古道、荒城上長著青草,而特意用了 “侵”、“接”兩個詞,這不但形容了青草滋生的茂盛,同時還把春草擬人化了,似乎他們有意如此,點綴起荒城、古道,以慰行人一路之寂寞。全詩以“又送王孫(貴族后代,這里指出門遠游的人)去,萋萋滿別情”作結,說舉目芳草萋萋,行人即將遠去,終是別情難舍,恰如這滿原春草。值得玩味的是,這里說 “又送王孫去”,前邊說“春風吹又生”,這兩處 “又” 字實際是相互呼應的。草可枯而又榮,人也可別而復聚,雖然末兩句別情濃重,但仍然充滿的是樂觀精神。這與一般的低徊纏綿的離別詩完全不同,正顯示出少年詩人的頑強豁達的性格和過人的藝術才華。
關于這首詩,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載詩人16歲到長安時,曾拿了此詩去拜謁名士顧況,顧況看到詩人的名字,便戲謔地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他讀了這首詩的前四句后,就止不住拍案叫絕,慌忙改口說:“有詩如此,居亦不難。”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已被人所稱道了。
上一篇:《詩人的年華》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贈從弟》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