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過七里灘,光景奇絕。歌此調,幾令眾山皆響。
厲鶚
秋光今夜,向桐江,為寫當年高躅。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拏音遙去,西巖漁父初宿。心憶汐社沈埋,清狂不見,使我形容獨。寂寂冷螢三四點,穿過前灣茅屋。林凈藏煙,峰危限月,帆影空搖綠。隨風飄蕩,白云還臥深谷。
厲鶚是清中葉著名的詩人、詞人、學者。他中舉之后,仕途無望,縱覽大江南北,寫下許多詩詞佳作。他善詞,是清代浙西詞派的代表,也是浙西詞派對詞壇影響最大的作家。他和浙西詞派首倡者朱彝尊一樣,主張詞要醇雅清空,推崇南宋,特別追慕姜夔、張炎。所作的詞,也有南宋風韻。只是厲鶚一生較為優游閑散,又處于清代全盛時期,所以他的作品,更多地傳達了詞人欣賞自然的樂趣。《百字令》是記述夜過七里灘所見所感,體現出作者對于自然美的敏銳感受和高雅的審美情趣。
七里灘又名七里瀧,在浙江桐廬富春江中一段,連亙七里,兩岸連山夾峙,水流湍急,風景絕佳。因為富春江這段流經桐廬,所以又被稱為桐江。在這里還有漢光武帝劉秀同學嚴光歸隱的釣臺,成為后代景仰的高尚隱士遺跡,供人憑吊。山水奇幽,歷史遺跡,激發了厲鶚的創作欲,就寫下了這首《百字令》。
上闋寫乘船夜過七里灘時的景色。詞人重點寫剛出發時的思緒、行動和見聞。“秋光今夜,向桐江,為寫當年高躅。”高躅指高人即嚴光的足跡。開頭三句,交代了夜渡的原因:為了追尋古代高尚隱士足跡。但是,往事千年,夜靜天黑,時間、環境變化,古跡看不見了。“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風景奇絕,仿佛連風露也不一般,詞人不禁情動于中,提簫吹奏。以下詞人筆鋒一轉,集中寫吹簫的音響效果:“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簫聲飛揚于夾岸連山之中,引發各種自然聲籟,在山中到處出現。天上星光,水中也反映著星光,天水相映,萬籟齊鳴,甚至把睡著的鶴也驚醒了。上闋最后兩句,“拏音遙去,西巖漁父初宿。”拏音,船槳撥水的聲音。在詞人所乘船附近,忽然傳來船槳撥水的響聲,原來是夜漁的老人,已經收網歸去,停船宿夜了。夜已深這層意思,自然表達出來。上闋在描寫上,突出人物、山水、自然界對聲音的感受。以聽覺感受來寫夜行船的經歷,使讀者體會到黑夜的環境特點,同時又暗示了月上之前作者就急于過七里灘的迫切心情。這也為下闋集中寫月夜下的視覺感受做了很好的過渡。從作者急切乘船,船頭吹簫的行為,也體現了他愉悅、和諧的情緒。
下闋寫月夜下七里灘的美景。過片先以懷古引出,遙與上闋“當年高躅”呼應:“心憶汐社沉埋,清狂不見,使我形容獨。”汐社,是南宋遺民謝翱會友的地方。文天祥被元兵俘獲之后,謝翱曾登上桐江西臺遙祭。現在,詞人泛舟桐江,自然聯想到歷史上這一著名事件。不過,五六百年之后,汐社這所房子早就湮沒無存,謝翱也早就作古。今夜過七里灘,只有詞人一個。“獨”字,點明了聯想歷史時的自身感受。由于“獨”,無人交談,只好訴諸視覺。下面便集中眼中所見的桐江兩岸,山水景物。最吸引視覺的,在黑暗中莫如光亮了:“寂寂冷螢三四點,穿過前灣茅屋。”螢光雖小,但在黑夜中是活動的亮點,襯托出兩岸村落的寂靜。夜深人靜,所見只有自然界的山水了。“林凈藏煙,峰危限月,帆影搖空綠。”林木清秀,煙靄陣陣;山峰高聳,月亮也被擋住。江上白帆,出沒在與碧空一色的江水上。詞人的眼光,從近而遠。先寫近岸的螢光、茅屋、樹林,再寫高處的山峰、月亮,最后寫遠處的帆影波光,逐層伸延,如展開一卷桐江夜月圖,使江山勝景,由近而遠展現在讀者面前。最后再收回視線,“隨風飄蕩,白云還臥深谷。”白云在深谷中舒卷,既是作者所見,也是作者的寄意。只有象白云那樣自由自在,才能體味大自然的美好。
這首詞以寫景勝。上闋專寫聽覺感受,下闋專寫視覺感受,很精巧地體現了夜游的特點。所描繪的景色,又突出了清秀幽雅的韻味。這種韻味,正是江南山水所具有的優點。所以,這首詞也和所描繪的景色一樣,給讀者一種秀雅的審美情趣。
上一篇:謝靈運《登池上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薩都刺《百字令·登石頭城, 次東坡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