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是去過多次的,晚年還曾有較長一段時間居住在這里。他所寫的廬山瀑布的詩,除這首七絕外,還有一首五言古詩。此首著重從主觀感受取象,故用夸張手法;另一首重在對物象如實攝取,故從多角度進行客觀描繪,詩中“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兩句,對理解此首很有幫助。另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一詩中,也寫到了瀑布水的情況,其中有句云: “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這就不但點明了瀑布水所在地及其位置,而且寫明了香爐峰與瀑布水兩者間的關系,即香爐峰在北,瀑布水在其南的三石梁上,香爐峰是望瀑布水的最好處所和必經之地。
此詩第一句寫西登香爐峰時所見。香爐峰上綠樹蔥蘢,霧靄㳽漫,早上日光照射其上,形成紫色煙氣,繚繞升騰。一“生”字,寫出了煙霧飄忽之狀。這一景象恰好成為瀑布水的絢麗壯闊的背景。有這個背景作襯,白色如練直垂而下的瀑布水與之輝映成趣,便顯得畫面飽滿,色調配合得宜。第二句寫香爐峰“南望瀑布水”,因香爐峰同三石梁上的瀑布水尚有一段距離,故曰“遙看”。遙看則瀑布水如一條自練從三石梁上直垂而下,故用“掛”字,“掛”字極精確。三石梁在南,故曰“前”,前川,即三石梁之川谷間。第三句寫近看景象,遙看如“掛”,近看,瀑布“飛流直下”,如從天而落,“三千尺”是對瀑布之高的極度形容。此句表明作者的觀景點已不在香爐峰上,而已移到瀑布之前、之下了。第四句緊承第三句,寫近處仰觀一剎那的心理活動。他不再對瀑布本身進行具體描繪,而將筆勢宕開,承接“三千尺”,而疑這飛流乃是“銀河落九天”。這是驚訝心態的具體結聚。水是“飛流”,流是“直下”,直下而有“三千尺”之高,這樣的水,豈人間所能有?人間既無,則必是天上銀河從九天直落矣。由驚而疑,由疑而憑想象做出判斷,這一句真實地寫出了觀者當時的心理活動。這樣一落筆,不但瀑布水之高和雄偉壯闊的氣勢寫出來了,而且寫到了觀瀑人之內心感受與心理活動。整首詩,從字面上看寫了觀瀑布的時間、地點、背景,香爐峰的景象,瀑布的氣勢,觀景點的轉移,觀景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動,有實寫,有虛寫,有形容,有夸張,有想象,有心態,內容已經夠豐富的了,更何況還有字面上沒有寫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同樣是以七絕寫廬山瀑布,此詩與中唐時徐凝的一首詩比較,便可看出手法之異同與立意取象之高下了。徐詩云: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四句四個方面景象,雖極盡描寫、夸張、形容之能事,但句句是瀑布,只有象而無意,只有形而無神,只有物而無人,更談不上寫人的心態。只有靜止的景象攝取,而無觀景者的活動過程。就象來說,雖然夠豐實了,但就意境和詩味來說,則遠遠不足了。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看到了這一點,他在《戲徐凝瀑布詩》中就寫道: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稱徐詩為“惡詩”,雖未免過分,但說他的詩不如李白詩遠甚,則是十分有見地的。
太白《望廬山瀑布》絕句……東坡美之,有詩云: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然余謂太白前篇古詩云: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磊落清壯,語簡而意盡,優于絕句多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四)
李太白《廬山瀑布》詩有“疑是銀河落九天”句,東坡嘗稱美之。又觀太白“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一聯,磊落清壯,語簡意足,優于絕句,真古今絕唱也。然非歷覽此景,不足以見此詩之妙。( 〔元〕韋居安《梅詩話》)
上一篇:《望岳·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月懷遠·張九齡》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