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臨安春雨初霽》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陸 游
世味年來薄如紗②,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③,晴窗細乳戲分茶④。
素衣莫起風塵嘆⑤,猶及清明可到家⑥。
〔注釋〕
①本篇選自陸游《劍南詩稿》。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將知嚴州,由山陰到臨安等候召見之時作此詩。臨安,南宋城都,今浙江抗州。②世味,對人情世態的興味;此指對仕宦的興趣。③矮紙,猶短紙。草,指草書。④細乳,茶中精品。宋代北苑茶有白乳頭、石乳、滴乳等。⑤素衣,白衣。⑥猶及,還能趕上。
〔分析〕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陸游被任為朝請大夫,權知嚴州,由山陰被召入京,居于西湖畔。詩即作于此時。
陸游生活在動亂黑暗的南宋時期,朝廷的昏聵、世態的炎涼、官場生涯的庸碌鄙俗,激起了他對仕宦的不滿和憎惡,致使棄官歸鄉的念頭日趨強烈。追昔撫今,詩人感慨萬千,一吐胸中塊壘,鮮明地表示,自己對入世為官的興味已經薄如輕紗,出語痛快淋漓而又發人深省。一個渴望建立功業的有志之士,何以會萌生如此想法?其弦外之音,不言自明。此句與其說是自明心跡,不如說是憤激于官場的昏暗。“薄如紗”的比喻,看似平平,用在這里卻極有份量。詩人厭倦了官場生活,想與之決裂,又身不由己,陷入了極度的矛盾中。“誰令”問得突兀,似在責問朝廷:既然你們排擠、迫害主戰派,又為何召我入京? 又似在自責、自怨、自嘆。一句詰問,寓藏著多少難忍的悲憤、難訴的苦衷、難遣的煩惱! 百般無奈,于是只能故作曠達,自我排遣。三、四兩句略作盤旋,點染雨中雨后情事,全從聽覺著筆。春天京城無迅風急雨,只有和煦的春風;夜闌人靜之時,濛濛細雨隨風飄灑,那輕輕的淅瀝聲,聽來令人暢快。置身于這春夜雨景,世俗的喧囂、政事的煩恨均蕩然無存,心情顯得格外幽閑恬靜。無須多言,僅“一夜聽”三字,即足以說明他此時已心與景會,并為之深深陶醉,整個身心都融合于大自然了。清晨,雨過天晴,深巷中頻頻傳來賣杏花聲。“深巷”二字下得絕妙,那叫賣杏花聲仿佛在幽深的小巷中飄蕩四散,漸遠漸消,意境清幽,韻味無窮。從雨聲到叫賣聲,通過聲音的轉換,再現了京城春日的自然美,極富江南水鄉的生活情韻。據南宋詩人劉克莊《后村詩話》載,這二句“傳入禁中,思陵(宋高宗)稱賞,由是知名”。閑居無事,寫字品茶也不失為一種消遣的方式。“矮紙”,指短紙。“細乳”,婺州出產的一種片細味甘的名茶。詩人在此以“矮紙斜行”和晴窗分茶兩個日常生活小景,生動地刻畫出外表安寧,而實則百無聊賴、煩悶不堪的人物神態。末聯以感喟作結。當年陸機有詩云:“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為顧彥先贈婦》)直斥官場污濁,連白衣都被染成了黑色。“素衣”句由此化出,卻反其意而用之,勸慰人們“莫起風塵嘆”,緊接著再強調前題,因為清明還來得及回家,道出勸慰之因,一切釋然。這樣的收束,更見其歸念之心不可動搖。
放翁于七律最為擅長,集中所載尤多,名章佳句,疊出層見。本詩即廣為傳誦。其佳處在圓美俊逸,而對偶流美工切,最為人稱道,頷聯就是歷來膾炙人口的一例。但也有人嫌其七律流于熟滑,如紀昀即謂此詩“格調殊卑,人以諧俗而誦之”(《瀛奎律髓匯評》)。
上一篇:詩詞·散曲《東門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習慣說》原文與翻譯、賞析